“好新闻”的制胜之道

2015-09-16 20:08杨廷兵
科技传播 2015年13期
关键词:新闻奖群众基层

杨廷兵

毕节市广播电视台,贵州毕节 551700

“好新闻”的制胜之道

杨廷兵

毕节市广播电视台,贵州毕节 551700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在新媒体时代,正面宣传报道要提升公信力、影响力,须着力于写好每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把优秀新闻作品的制胜之道归结于“站位高远、扎根基层、释放正能量”三个方面,并从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作品中找到坚实的例证。

优秀新闻作品;制胜之道;高远;三贴近;正能量

当今时代,人人手里有话筒,人人都是“草根”记者,各种新媒体平台雨后春笋般生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大大扩展了,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缺乏把关人效应,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海量信息开始充斥其间。与此同时,因为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很多人对各级政府以及传统主流媒体缺乏信任,往往选择相信网络,甚至对网络谣言也信以为真,或是宁信其有。这就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被逐渐侵蚀、消解。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传统媒体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制胜之道必须从提升新闻作品入手,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具体路径如下。

1 站位要高

新闻宣传工作总是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因此需要记者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这“三大”:大局、大势、大事,体现到新闻作品中,就是指主题思想要立足宏观,立意好,站得高、看得远。成功的新闻作品都有一个为人瞩目的优点,那就是将所报道的对象和事实放在宏观背景下去分析、把握,找到其意义与价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篇好新闻往往源于登高望远。正如新闻记者编辑们常说的:跳到地球外看地球,站在天安门上写报道,像总理一样思考问题。很多基层记者、通讯员写不出好新闻,通常并不是缺乏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真正缺少的是看问题的角度,特别是俯视的视角。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关注、记录着今天正在发生的一切,他的作品不仅将成为历史的记载,很有可能会推进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一篇真正优秀的新闻作品,必然将保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的作者有着对党、对人民、对时代的高度责任感,在于他们能吃透政策,真正深刻理解党的大政方针,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宽广的视野,以更博大的心胸,深入持久地分析和思考当前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找准大方向、明晰大格局、把握大趋势。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14年的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山东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消息《廉价蒲草“编”出亿元淘宝村》获得一等奖。这篇作品的记者介绍说,他们在2013年“双十一”之际赶赴山东博兴湾头村,实地寻访原材料产地麻大湖,拍摄草柳编产品的制作过程,从零点开始完整的记录了农民网商销售、打包、发货的忙碌场景,全面探访了淘宝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记者自我评价道:作品观察角度新颖,采访深入自然,细节生动,剪辑得当。但笔者认为,这一篇报道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在于当年还没有“互联网+”这个概念,阿里巴巴也没有在美国上市,而记者已经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并以农民网商为题材,通过年轻大学生回村创业的经历及老年人对网络的观念转变,展示了互联网电子商务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作用了。这就是笔者所谓的“把握大势”,用短小的篇幅准确生动地表述了重大的主题。

怎样才能做到站位高呢?如何才能达到这高境界呢?艾丰认为,记者要有理论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业务素养、知识素养。他把理论素养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记者要学会理论思维,学习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经验之谈。

2 扎根要实

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基层不仅有丰富的新闻资源,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要求。这些年新闻媒体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纷纷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基层一线,探索和改进报道方式和方法,应该说收获颇丰。任何一部优秀的新闻作品,必定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在基层,新闻工作者更能找到与时代、社会和国家的共振与共鸣,它是新闻的鲜活生命力所在。

现在的新闻采访条件和手段与范长江、穆青等老一代新闻人的时代早已经相去甚远,可以说是天上地下之别。记者们采访,出行有汽车,记录有录音笔,写字靠电脑,传稿有网络,等等。有的记者更是坐在办公室里,上上网、打打电话、改改来稿,甚至依赖现成的通稿,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然而,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必然是靠晒脱几层皮、磨破几双鞋,深入一线调查采访来实现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到基层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解决为大众还是为小众、走上层还是走基层、跑热门还是跑冷门的问题,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找到改革发展的关节点,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深入到基层中去,长年累月地到群众中去采访,才能发现贴近群众情感的事例,学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知道什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使得自己的新闻作品真实、朴素、生动、鲜活,解决好报道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群众不爱听不爱看的问题。

以中央电视台的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证难办 脸难看》为例。央视记者多次深入江苏徐州和河北衡水等地,通过大量的深入细致的采访,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北漂小伙小周为办护照往返北京和河北老家六次,徐州小伙小狄为办农业合作社的执照跑了十几次办证大厅无果的事实。记者与当事人一起,多次往返办证机构,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当事人艰难的办证过程,展示了一些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态度粗暴,苛责刁难,相互推诿的傲慢嘴脸和官僚作风。由于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中反映了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当时又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节目一播出,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全国各大媒体和网络纷纷进行转载和撰写评论文章,并引发了人们对各种办证难的大讨论,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简化办证程序、改变工作作风的规定,下大力气解决办证难的问题。这样的优秀作品,正是新闻工作者深入现场、深入群众中去进行采访的成果。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这样以贴近性提升影响力、公信力而获得评委一致首肯的。

3 能量要正

1994年凯文•卡特以照片《饥饿的小女孩》获得了普利策奖。然而,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在新闻实践中,离开了人文关怀支撑的新闻作品,价值无存。

新闻工作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敬畏生命、同情弱者、怜悯大众、守望道义的人文情怀。记者、编辑也是精神文明的塑造者,优秀的新闻作品总是以其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在物质丰富的精神荒原上播撒希望、温暖人心,成为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湖南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作品《最有爱的“报刊亭爷爷”突发脑溢血离世 百名学生流泪悼念 》获得了2014年的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报道中的蔡宗义老人13年来,结识、帮助、关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心老人——“报刊亭爷爷”。蔡爷爷离世,记者第一时间赶到长沙清水塘路口报刊亭,记录了百名学生流泪为报刊亭“蔡爷爷”送行的过程,现场泪流满面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细节和具冲击力的视觉回顾,用无声语言表达了“不是亲人,‘蔡爷爷’胜似亲人”的民众情愫,传递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社会风尚,展现和诠释了“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工作人员作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人,除了要尽可能多地把客观事实展现给社会和受众外,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精神,开展人文关怀,这也是很多获奖作品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的制胜之道。

G2

A

1674-6708(2015)142-0024-02

猜你喜欢
新闻奖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