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雯
摘 要:随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逐渐增强,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将企业文化有效地传播。因此,企业政工管理人员在工作方法上力求创新,努力提高工作能力,使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着眼于现阶段政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探讨相应地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政工管理;创新途径;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提升,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建设好职工团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发挥政工管理人员的作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动力。
一、企业政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政工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改革成为调整内部结构,促进发展的一条创新路。由于现实因素的制约,很多企业选择裁减政工人员,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上的支出,造成了政工队伍人员结构上的问题。例如:在政工队伍上出现人员年龄偏大,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且缺乏年轻人,不利于活跃企业内部气氛,制约了政工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2.企业缺乏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企业常常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政工人员在工作中缺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在自身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开展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发挥政工人员的在工作中的实际作用。先进思想的引入,对政工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思想管理上,缺乏政治觉悟,以错误的观念对员工的工作、生活进行引导,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除此之外,对企业文化和新政策的传达出现表述性的错误,不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
二、企业政工管理和创新的有效路径
1.加强企业政工队伍的培训交流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政工队伍能够有效地改善政工管理的模式,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企业做好政工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强政工人员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面对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环境,通过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保证思想的先进性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建立政工工作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对政工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着很好的提升。培训工作的开展途径有很多,除了邀请企业培训师进行指导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传播知识。与此同时,加强政工队伍内部间的交流,能够及时的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转变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方法
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企业员工在思想上也会受到强力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关怀、福利待遇上有了新的要求。随着西方人文思想的深入,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心理素质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传统的政工管理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阻挡新潮流的冲击,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创新工作方式格外重要。首先,我们要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工作带来的影响。通过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将政工工作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提高员工政治思想工作的参与度。其次,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职工的主体地位,站在职工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在交流中加强思想上的碰撞,对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有着很大提升,同时,能够为现实中出现的矛盾进行调节。
3.加强企业政工保障制度
对企业政工工作实行保障制度,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着手准备。首先,我们要对企业政工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进行确定,明确工作理念和方向,在理解的基础上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其次,要对政工工作进行管理上的创新,即鼓励政工部门走下基层,多与员工进行交流,“眼往上看,脚往下走”,只有这样才能深得职工的信任,有利于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最后,政工人员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企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在得到基层职工信任的基础上,发掘职工的优点,活跃工作气氛,在发展中寻求良性竞争。鼓励员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提高经济收入,并提供一定的晋升渠道,为员工长远的发展提供建议,引导职工思想上的进步,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政工管理与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在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加强政工管理对员工的生活、工作上引导,有利于激发基层职工的工作潜力,增强其归属感,能够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除此外,做好政工队伍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推动下,帮助企业维护好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杨亚民.企业政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途径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3(5)
[2]袁成海.关于建筑企业政工管理与创新途径的几点思考[J].门窗,2014(12)
[3]吴松坚.关于企业政工工作机制与途径创新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