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2007年,现任马格南总裁马丁·帕尔(Martin Parr)来中国访问,找到在中国读书、创作的荷兰年轻艺术家组合“鲁小本&泰斯”(Wassink Lundgren,这是Ruben Lundgren和Thijs groot Wassink合作组成的艺术家组合,工作内容包括出版、展览和摄影项目创作)。可以说,帕尔与鲁小本&泰斯由此开始的合作影响了当代中国摄影史的研究,也让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鲁小本找到新的乐趣。合作中,帕尔的角色是摄影书收藏家,鲁小本&泰斯的角色是买手兼项目合作人。
此前,帕尔的摄影书收藏家角色已被西方所熟知,以自己的摄影书收藏为原料,与格里·巴杰(Gerry Badger,英国摄影家、评论家,系《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的作者)合作出版有三卷本的《摄影书:一部历史》(The Photobook:A History)。这一次他瞄准了中国。经过7年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在投入200余万元人民币后,帕尔和鲁小本&泰斯的摄影书收藏项目已拥有数量众多、价值不菲的藏品。2014年7月,一个名为“中国摄影书集”(The Chinese Photobook)的展览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开幕。今年,这个展览被带回中国,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并由光圈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同名摄影书,中文版《中国摄影书集》也即将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淘书乐
2007年帕尔来到北京,和鲁小本寻访了潘家园旧货市场。鲁小本说,开始时,他们看到的景象“相当无趣”,小商贩兜售的便宜货并没有让他们感到好玩,于是就走到了市场背面的二手书交易区。
帕尔是有来意的。早在2002年,他和巴杰策划《摄影书:一部历史》第一卷的时候,就在上海的一个周日书市上看到一本复制版的《光辉的〈五·七指示〉万岁》,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一本精彩画册。当时,他对服务于政治宣传的摄影书很感兴趣,看到这本书后相当喜悦,并收入了书中。潘家园之行,他也希望能再度发现和收集一些中国1950年代出版的宣传摄影书。
因为在北京读书生活的关系,鲁小本成为帕尔的助手,帮他和书商们沟通,讨价还价。他意识到西方世界所知道的中国摄影书非常有限,而中国史学家和中国摄影领域的学者在这个领域也没有做过深入研究。
那天,他们一共买了十本旧书。给鲁小本留下的最初印象是“感觉书都挺贵的”,“虽然市场里有不少很便宜,但能让帕尔看上的都不便宜,有的一两千块钱一本,我之前从来没有买过这么贵的中文书。”
而在潘家园寻到的宝贝中,最贵的是一本名为《中国》的画册。这本画册出版于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之际,由廖承志主持编辑,收纳将近 550 张图片,硬质封面被设计成祥云图案。这本书被分成三个部分,主体展示新中国第一个十年成就,另外两个部分则是展示中国的精美艺术和历史文物。它将表现中国发展的绘画和摄影相提并论, 将现代和传统、摄影作品和美术作品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本书没有标注价格,也未在市面上流通,主要是赠送外国首脑和国家图书馆收藏所用。
帕尔在欧洲时,曾听说过这本书,有位欧洲藏家曾花约3万元人民币购得。潘家园的一个女书商告诉鲁小本,她有一套,要价五万,但是这本书“各方面都没有瑕疵”,帕尔和鲁小本决定购入。
随着鲁小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他淘书的渠道也不再限于潘家园。“我开始能在一些中文网站搜寻,比如孔夫子旧书网,发现有大量中文画册。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我开始大量购入这些画册。1000元以下的我会直接购买,贵的我会发链接给马丁。”
在这个过程中,“淘书”带给鲁小本的快乐是最大的,而且还有很多书只需要五元或十元。
享受从收集到研究的过程
采访时,鲁小本开玩笑地说,在“中国摄影书集”整个项目中,是“his money my time”(意为“他的钱我的时间”),这个“他”指的的是帕尔。
帕尔对摄影书价值的嗅觉令鲁小本佩服,这让他在开始几年的工作变得很简单,也就是“买买买”,“帕尔的想法会很快,觉得应该是重要的画册都买。”
在他们的收集过程中,帕尔根据自己的标准建立着自己中国摄影书的收藏体系。“首先,照片要有趣,要抓人眼球;其次,照片之间要有关联,要么和时间有关,要么和话题有关;再次,书籍的设计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有要考虑历史因素。”就这样,依赖帕尔的敏锐和鲁小本&泰斯的行动力,他们的收藏逐渐丰富。到2009年,鲁小本在北京的公寓里堆满了各类中文画册,“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收藏变成最佳研究项目。”
在《中国摄影书集》一书中,三人团队还这样写道:“多年以来,我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寻找各种中文摄影书籍。从中国本土的跳蚤市场,到西方的古旧书籍卖家,在网络上从ebay到kongfz.cn,一次次得寻找,最终这些不同寻常的发现让我们自己都感到惊讶。”
于是,一个关于中国摄影书历史的基本框架呈现在他们面前,收藏成为研究整理的基础,研究整理也成为藏品愈发变多后自然之事。
曾有人建议鲁小本以这个项目为基础攻读一个博士学位。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打算。“一是因为我觉得这太迟了,二是因为随着书目和藏品的增多,我发现自己的疑问也越来越多,比如书籍的历史、作者、出版情况和时代特点,因此我们请了顾铮、那日松和毛卫东来帮助我们。”
帕尔与鲁小本&泰斯的工作方式也并非像学者一样。鲁小本说自己并不是一名“作家”,而是摄影师,完成这7年的工作主要是因为他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我和帕尔还是有些像的,我们都是摄影师,而不是学者,我们都审视照片,就像阅读文字一样。举办展览和做这本关于摄影书的书时,我们其实并没有给它规定框架。并不像学术研究,定了一个主题,然后就寻找符合特定主题的书去填充内容。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们就是不断地收集,收集,收集,然后整理我们收集的东西,我不会去想结果到底应该怎么样,我只会不断发现好书,然后买下他们。之后你会发现这些故事中的不同点,再去分类整理。做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理性的,更多是靠感觉来实现。拿到一本书时,我们就是觉得他是好书。马丁会说你可以‘闻出来这是本不错的书。你把书拿到手上那一刻,所有东西都完美!”
重新注视中国摄影
鲁小本认为他们的收藏与整理工作其实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书籍的方式来重新注视中国摄影。“比如我的老师缪晓春等当代非常出色的一批中国摄影家,他们的作品主要以照片(print)的形式被藏家评论和被大众熟悉,很少会出书,但摄影书确实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摄影和摄影家。”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摄影书的“崛起”也成为了一个行业发展新趋势。2005年鲁小本在荷兰大学毕业,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手工摄影书《上海丛林》。2006年,他和泰斯第二次来中国旅行,完成了摄影书《空瓶子》。像他们这样自己出版的年轻摄影师或者成名摄影家逐年增多,书也已经不再被看作是作品或展览的附属品。
“现在,很多人会说书是摄影的一个非常好的呈现载体,书可以展示更多的照片,可以把照片连成故事。”鲁小本说。
在“中国摄影书集”项目中,摄影书也把历史故事串联了起来,他不仅反映了100年来中国复杂的历史,也为观众呈现了中国摄影百余年来发展的缘由和路径。
鲁小本举例说:“摄影书最能反映摄影发展。比如,当我们找到郎静山的三本原版画册,我们很兴奋。1920年代到1940年代,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希望能买到一些中国照片回国,告诉其他外国人,这就是中国的样子。所以说,在郎静山等中国摄影家进行创作时,就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观察,比如‘哦,他们居然喝茶。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时期。等到了1980年代前后,‘四月影会的一批摄影家又把郎静山时期的中国摄影风格部分地带回到现代。”
作为在中国发展的荷兰摄影师,收藏摄影书不仅让他理解了中国摄影发展脉络,明白了摄影书的标准是什么,也通过重新注视一个国家的摄影,让他理解到摄影书应该怎样去符合时代的标准,而他可以将这些理解都运用到自己的摄影项目中去。
采访最后,我问鲁小本,缪晓春作为他的硕士导师,给他最大的帮助是什么。在谈了些摄影创作观念后,他说:“开始时,我最需要去理解这里的文化,熟悉这里的环境,缪老师和王川老师在这方面对我帮助很大,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在欧洲不常接触到的摄影题材和摄影师。”
理解文化、理解环境、接触陌生,也是《中国摄影书集》中的收藏品能够带给中国摄影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