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曾是淄博某中学教师的刘云志调到当地文化旅游局工作,负责“齐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开发。在工作中,他开始接触现当代中国书画,接触书画收藏和书画市场。自此,刘云志开始收藏书画作品,也成为多位当代书画名家的代理人,并经历了中国书画市场繁荣过程。
这十余年间,摄影是他的爱好,却非事业的一部分。
2014年5月1日,隶属于淄博市齐都文化城9号馆的云志艺术馆开馆,以书画收藏为主业的艺术馆却以“当代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风光摄影精品展”揭开面纱,让书画界的刘云志成为摄影界的刘云志,也让本以研究和展示当代中国画作品为主的艺术馆成为山东最重要的民营摄影艺术馆之一。
风光摄影展举办后,云志艺术馆收藏了18位参展摄影名家的全部展出作品,大踏步地迈入摄影收藏领域。中国摄影家协会自然生态摄影委员会委员、淄博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云志也成为了山东摄影收藏的代表人物。
从摄影爱好到摄影收藏
对于很多收藏家来说,爱好是投入的源动力。
大学时代,刘云志自己就有个海鸥相机,喜欢拍照片,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摄影并没有成为他生活中的主旋律。2007年,已在北京“下海”7年的他拥有了稳定的事业,开始计划着“重拾”摄影,投入更多的时间在这个“爱好”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生活的本真和价值。”
此后,刘云志每年大约有一半时间花在与摄影有关的事情上,旅行、拍照,体验摄影这项难以言喻的工作,“北极去过6趟,西藏每年都去”。
但是,刘云志并没有满足于做一个燃烧热情的纯粹发烧友。2007底,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首次举办一对一导师制的摄影培训班,他第一个报了名,跟随风光摄影家于云天学习摄影。也是这个时候,刘云志第一次收藏摄影作品,买了老师的5幅风光摄影作品。这些作品都是限量10版,其中最贵的一幅长城题材照片价格2万8千元。接着,收藏摄影作品也成了刘云志采风之外的摄影爱好,每年都会买几张,还参加过摄影著作权协会组织的摄影拍卖活动。
“每年收藏几张。但那几年也没地儿放,所以并没有算是收藏家吧,只是喜欢。正式的收藏是从有了艺术馆之后,有了平台和空间,自己又喜欢摄影,收藏也就成顺理成章的事。”
云志艺术馆落成后,虽说主业并不是摄影,刘云志却希望艺术馆与摄影有关。因此,策划开幕展时,他自费邀请18位风光摄影家,以每人10~15幅的体量举办摄影展,每张照片制作2份,一份用来展出,一份以收藏级别印放,请摄影家签名后留下,成为艺术馆永久藏品。
这也成为了一种模式。在艺术馆开幕一周年后的2015年5月1日,刘云志以“鸟”为主题,邀请了8位摄影家,再加上自己拍摄的同题材作品,再次举办群体摄影展,并收藏全部邀请作品。
但是,云志艺术馆的摄影收藏没有走“画廊—艺博会”的“艺术投资”路线,收藏的作品也更接地气,比如在“《鸟》自然生态摄影展”展出时,家长们周末带着孩子参观,借着影像了解各类鸟的形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实际上具备了“科普”作用。
收藏物有所值的老照片
就在云志艺术馆首展风光作品之后,刘云志的摄影收藏中多了一个类别——老照片。
“在收藏摄影作品之后,我也在想能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摄影收藏。希望我的部分藏品能反映时代特征。”
于是,刘云志开始关注老照片收藏市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参加华辰拍卖组织的全部影像拍卖会,并成为华辰影像拍卖的“大买家”,在2015年7月举办的一次小型拍卖中,刘云志一次便购得46件拍品。
“或许以后会有藏家主要以老照片牟利吧,但是现在买老照片的人,有些是出于爱好,有些是作为研究资料,出于投资,甚至投机的,恐怕很少。”
初涉老照片市场,刘云志主要以收反映山东省历史文化的老照片为主,希望自己的艺术馆能为研究整理和保存山东文化“做点事情”。每购得一批老照片,他便将自己整理研究的老照片和相关信息分享在艺术馆的网站上,这也成为刘云志的一大乐趣。
“在整理老照片的过程中,自己还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匡正了一些史实。比如,我有一张原淄博铁路医院(建于1904年)的老照片,我在网上查是日本人建的,但放到网上后,人家马上就告诉我,一看就不对,这个建筑是德国人建的。再比如,通过老照片,我了解到1937年时,青岛市就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还有些老建筑的老照片也能帮助更多人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
“可能与经济环境不好有关吧,老照片价格都比较低。像7月初的拍卖,好多拍品都是无底价的,但有很多照片品质品相都挺好,物有所值。比如一次拍卖中《民族画报》社的一批照片和底片,包括110张照片和770张底片,整理得很好,只要5000块钱。”
其实,有了艺术馆作为依托后,不论是山东题材的老照片,还是其他地方的老照片,在刘云志的理解中都是“物有所值”或者“物超所值”。一方面,源于自己“下海”前长期从事文化教育相关工作,对老照片进行整理和考证研究,可以切实地为当地文化做贡献;另一方面,在研究整理的基础上,老照片的复制版可以作为文化衍生品出售,不仅能够让大家欣赏,也能够丰富艺术馆的经营内容。
期待现当代摄影作品的“大众化”
作为已涉足艺术收藏领域20余年的资深人士,刘云志在谈到摄影收藏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会与书画收藏相比较,从而表达着自己对收藏和收藏市场的理解与态度。他认为,摄影收藏中必定会有高端小众的市场,一些作品能够卖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民币并非不正常,但是,这样的作品和这样的价格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仅靠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少数作品,摄影交易和收藏便不会繁荣与发展。
“如今,摄影收藏还没有进入大发展的局面。”刘云志这样看待当下的摄影收藏,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摄影作品市场老百姓接受不了,大部分摄影家也还不知道怎么卖照片,市场上流通的作品太少。
“现在很多摄影家或业内人士会对比书画市场和摄影收藏,或者对比个别卖家定价很高的照片来理解摄影收藏,都是有问题的。”刘云志说。
首先,作为艺术品,千年以前便有书画收藏,不论是个人爱好,还是纯粹当作投资工具,都是社会认可的。“虽然现在很多成名的书画家身价飞涨,但这是经过长期市场培育期的,名声是靠作品积累起来的。”
其次,从国外摄影交易市场情况来看,大多数摄影作品的价格也是社会民众能够承受,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去过很多欧洲国家的摄影画廊,即使收藏级别印制、大尺寸的照片,折合人民币几千块钱的照片还是非常多,相比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并不算奢侈品,大家买照片回去可以挂在家里。反观国内,这样的摄影作品很少。”
采访中,刘云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齐白石一生画了那么多画,很长时间是靠卖画为生,因此市场上他的画作并不少。某种程度上,齐白石的名声在不断卖画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他的画是大众认可的。如果某个人只听说很有名,却不见作品,即使有价,有价无市,慢慢大家就不知道他了。”因此,他认为摄影收藏或者摄影交易需要“大众化”,而不是只盯着艺术市场。
“如果有一天大众能花2000块钱在房间里挂上名家签名限量版照片,摄影作品市场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