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上广是一道人生选择题

2015-09-14 00:00:00朱占伟
北京文学 2015年5期

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奔向北上广,我很佩服他们。他们选择去北上广,其实是在选择生活方式,是选择安逸与简单,还是选择充实与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在其他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也是令人佩服的。

先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我在某大型国企子弟学校读的高中,高中同学大都又回到这家国企。有两个同学,在兰州读大专,毕业时这家国企不要专科,他们只有自谋职业。一个去天水某军企,几年后辞职,在北京搞销售,一路摔打,现在是某跨国电气公司驻西安代理,要了两个孩子,住别墅,开奔驰。另一个去了襄樊二汽,后辞职去深圳,小企业、富士康都干过,后来回到襄樊某私企搞开发,专利都申请了好多,前段时间辞职,4个人合伙开办一家小公司,已逐步走向正轨。

我的弟弟大学毕业不回父母身边,不进入人人羡慕的大型央企,自己去闯荡,我也劝他去外面闯荡。刚开始几年似乎不是太好,他在上海,先去一家私企,月薪1500元,再进一家台企,月薪几千元。他结婚时,父母去,回来后很伤心,他和媳妇租的房子不大,家里啥都没有,我也挺内疚的,似乎鼓励他闯荡错了。后来他俩平台不断更换,现在月薪几万,在上海能很好地养活自己,而且给女儿和自己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我把物质当评判标准了,目前也算评判标准之一吧。

再谈谈我的感想。

我1998年大学毕业进入国企,已工作17年,工作年限越长,我越觉得在国企是浪费生命,我能想象到我退休时的样子,与现在几乎是一样的。大家都瞄着几个位置,就是有了一官半职,也不会有大的提高,退休后照样一普通老头。而在外闯荡者,过程是丰富的,人总是提高的,人生的变数大,但结局大多完美,退休时与国企上班者相比,人生收获更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进入国企或者到机关捧上“铁饭碗”并不是唯一出路。以前我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铁饭碗”高。现在则认为,只要能吃苦,干什么都能养活自己。如果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结合,不仅生活得好,天天开心,还能有所成就。所以,培养孩子,重点是习惯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有了这几点,国企、外企、私企和自己开店都没问题,从事什么职业都没有问题,当厨师和当科学家又有什么区别,当一个爱好工作的大厨又有什么不妥?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信心,培养孩子的爱好。我越来越意识到,只要有爱好,只要掌握一门技能,就勇敢地去社会上闯荡,不要怕。羽毛球打得好,打成全市第一名,就能养活自己。

2013年7月,全家到北京旅游,住在前门附近,晚上闲逛,路过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三个剧场的演出都排得满满的,我们选择看了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很喜欢。

这就是住大城市的好处,喜欢艺术,就能发展艺术;喜欢体育,就能发展体育。我所生活的城市,成年累月没有演出,唯一的大剧院卖给了房地产商人。剧院拆了盖大楼,游泳馆也卖了,买主依然是房地产商人,市中心的广场也卖给了房地产商人。而这些文体设施,是滋润城市的甘泉,是陶冶性情的空气,是救治人性的良药,可惜了。

大城市的人在发牢骚,生活成本高,居之不易,媒体也在摇旗呐喊。我觉得这是矫情。我的经验,大城市就房价贵,吃的稍贵一点(有的城市也不贵),其他的东西并不贵。流通成本低,市场消费量大,怎能贵呢?违背市场规律啊。房子贵,是大城市土地资源有限,想去的人多,房子贵是肯定的。如果北京的房价下降70%,我砸锅卖铁也想去北京买房呢。更多产品的价格大城市都便宜,市场大,销量多,就摊薄了成本。大城市接近产地,物流成本低。某种型号的电视,大城市一天卖几十甚至上百台,而小县城,几十天卖不了一台,县城的价格不提高,是要赔本的。大城市文化氛围浓,发展机会多,人不由自主地学习,不由自主地进步。小城市的人,生活是停滞的,人生也是停滞的。

某次,与青岛某大学一位院长聊天,说到大城市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问题。这位院长说,大城市还有一个优势,不埋没人,某人在某方面有特长,就有学习的地方,就有发展空间。比如,某人有体操天赋,在一般城市,这种天赋得不到发展,就埋没了。而在大城市,只要他喜欢,就能找到学习的平台,就能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我完全同意这位院长的观点。

北上广等大城市人际关系成本低,而中小城市,越是偏远的地方,人情成本越高,其中的曲折能把人的热情消磨殆尽,就不细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进入社会选择的结果会更加明显,差距会更大。我后悔当初的选择。我的儿子现已9岁,我希望他长大后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无论到哪里闯荡,我都坚决支持。

责任编辑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