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互动理论管窥英国老年文学

2015-09-12 14:41
山花 2015年14期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文学

湛 冰

从符号互动理论管窥英国老年文学

湛 冰

本文从符号互动理论入手,主要通过分析英国文学中以“老年”为主题或主人公的小说、诗歌、戏剧,归纳英国老年文学中老年人物形象中消极叙事多于积极叙事的“两面性”特点,揭示老年文学如何成为认识“老年”的重要老年学资源并如何重塑社会对“老年”形象的认识。

符号互动理论

尔文·戈夫曼认为,人们达成共识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社会互动是以此为中介的互动。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即“镜中我”,自我是与别人互动的产物。

戈夫曼将小说创作比作人类行为的一种,他认为世界发展就像一个戏剧舞台,小说中的人物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他只为“观众”(即自己)演出,小说情节不过演绎着台前的公开表演和后台的隐藏信息。写作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在写作中我们想象读者为何人,如何为读者创作。作为一种创作手法,虚构想象的小说可谓是一种符号互动的形式,小说不论是写的、唱的还是演的,都通过读者、听者还有观众根据自我感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来解读小说原文,这是作者的身体与自我;自我与他人、他物、地点、空间以及老年带来的各种风险的互动。正如约翰·斯特罗克提出的“不是世界决定我们语言的顺序,而是语言决定了世界的秩序①”。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年小说能有助于理解个体老龄化和社会老龄化。

老年文学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并没有针对老年文学进行严格界定,老年文学是与“青年文学”对照提出来的概念,起初是附属在老年学之下,主要指“老年人从事的文学创作”。20世纪末,随着中青年作家范小青、谌容等也加入到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创作队伍中后,老年文学的定义也随之扩大,即“老人写,写老人②”。在麦克·赫普沃斯看来,所有以老年人为主题和反映老龄化过程为主的文学作品都是老年文学。

英国老年文学的现状

柔依·布雷南提出,西方文化中守旧的老年形象一直存在于肥皂剧、新闻报道和政治法律中③。老年人经常被描写成脆弱、贫穷、无用、落后、悲惨、负担、依赖他人、与世隔绝等形象,特别是老年妇女,通常都是身心不健康的主题,尽管写这些健忘、唠叨和种族主义的老年妇女形象的作品并不多,但足以反映创作者描述老年生活的消极态度④。尽管有些小说中老年人物形象反映了较积极的一面,但大多数是刻画成位高权重、丰衣足食的白种、男性的年轻老年人群。但这一人群的代表性差,无疑带有年龄歧视的色彩⑤。

英国老年文学的分类

赫普沃斯认为,老年小说能实现老年自我、文本和社会的互动,反映社会消极的老年形象和独立自主的老年形象之间的冲突,英国老年文学被划分为5类:

第一类:以老年人自述方式的作品,如《终结曲》《个人观点》《老处女的秘密》《在伊甸园门口》等。

第二类:以一群老年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如《不可避免的终点》《克拉蒙特镇的帕尔福莱夫妇》《在耶路撒冷》《西区大街的王子》等。

第三类:以家庭互动为主题的作品,强调老人与家人间的人际关系。如《终结曲》《家庭收入》《世纪女儿》《让我们舞起来》《一只脚迈进坟地》等。

第四类:以老年人的家庭外人际关系为主题的作品。如《助手》《绵羊的衣服》《女演员们》《亲密》等。

第五类:以描写老年人物和老龄化为主题的作品,如《竞争的生物》《要是他们能说话》《回忆生活》等。

英国老年文学中的人物特点

1.“愚蠢而无用的形象”

事实上,许多社会学家都赞同老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的认识并影响着老年人的晚年休闲生活。19世纪中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日记》中将40岁定义为人生的晚年,但不论老年人岁数为几,总之,老化一直是退化、衰弱的代名词。这形成社会对老年人是否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是否能积极健康老龄化的质疑。这种矛盾而尴尬的信息都在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的第二场第二幕中提到,老年人是“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味觉、没有一切的”。在《决心与自立》中,威廉·华兹华斯笔下的衰老的捞水蛭人被描写为置于生与死之间的存在:“看似一个人,冷暖不知、生死无求、衣衫褴褛,衰老得背、腿、头都弯曲了,长年疲劳积累下的疾病,让他无力承受。”

2.“虽然看上去老,但是很健壮”

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中亚当是个年老而健壮的人物,而《科利奥兰纳斯》中的梅奈纽斯却受挫而失败,因为失去了盛年时的强壮,不能随科利奥兰纳斯奔赴罗马。文中提到,“如果我还能年轻7岁,摆脱这老胳膊老腿,上帝啊,帮帮我,我就能随你去罗马。”尽管老年人生理上承受着老龄化,但是他们通过适应性的生活方式来保持自我心理上的年轻心态。在虚构的故事里,老年人通常过着自欺欺人式的生活,这符合老年人内心渴望的年轻的生活方式;他们戴着面具生活,不愿意接受老化的现实。由于老年女性的余寿更长和性别的关系,在这个年龄主义充斥的社会,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的处境更糟。《圣经》中提及,女性的老化不同于男性,“老年妇人不仅要有老年男性的冷静、宽容、忠诚、仁慈和耐心;举止行动要恭敬,不说谗言,不要给酒作奴仆,用善道教训人⑥。”多丽丝·莱辛的《好邻居日记》深入地刻画了老年妇女如何与自己衰退的体质做斗争:“她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大多数女性到老了都能更加心境平和,这也许是让老年充满魅力的唯一方式,尽管她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稀疏……然而这是一张健美的脸。”正是因为社会中对老年妇女总是虚弱无力的文化导向,为了防止摔倒或受伤,老年妇女在享受老年休闲生活时也宁愿选择“偏静勿动”的方式生活⑦。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主人公不过是社会对老年身份的定义,他们无形地传递出老年人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信息。尽管老年人不一定都接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行为,但人们通常接受在一定的道德框架下行事,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去做事是公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这样的结果是,老化自然而然地被看作是要“慢,甚至停和反转”的趋势,老年人也顺势只能进行所谓“适合老年人”的活动。

3.“生命如此珍贵,不可再浪费”

老年文学中,主人公总是回忆自己的青年时光,作者揭示年轻和老年的自我,形成时光逝去,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哀叹。路易斯·德·伯尼尔斯的《失翼的鸟儿》中刻画了老年生活的消沉:“老年是生命中的一个点,在这点上,我们活了一辈子的人就像是忘记死亡的鬼魂。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年轻时更快乐,现在我们有的踉跄前行,回忆过去;有的甚至无法享受阳光……我感觉到自己在消沉⑧。”

4.“无人理睬我们”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休闲的重要性一言难尽。老年退休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但老年的休闲活动受到经济和文化资本的影响。对于老年老年人、残疾老年人、乡村老年人、少数民族老年人,他们的闲暇活动的可选择性有限。而老年妇女的老年闲暇活动受到照护者和家人的影响较大⑨。戈夫曼认为“社会建立了将人群进行分类的方式,而额外的补充是人群中的每个人都很自然地接受它”⑩。艾略特的诗歌《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年老的普鲁弗洛克渴望表达内心对衰老的不敢言表的关注:“呵,我变老了……我变老了……我将要卷起我的长裤的裤脚,我将把头发往后分吗?我可敢吃桃子?我将穿上白法兰绒裤在海滩上散步。”诗歌的最后,普鲁弗洛克只能选择做“适合他年龄”的事:“换上合适的衣服去漫步。”

文学作品中的老年形象不仅是“虚弱衰老”的代名词,还遭遇着“夫妻生活”衰退的暗示。莎士比亚笔下的诸多人物形象都有相似的遭遇。《亨利四世》第二幕第四场中波因斯对福斯塔夫说“身体已然疲惫,而欲望却杜绝不止,这不是件怪事吗?”《十四行诗》第138首中提到,“我奢望她认为我还年轻,尽管她知道我早过华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认为他的母亲(特鲁德皇后)应是一个“情欲已被驯服”的老妇人。

从以上的文学作品能看出,老年主人公形象反映和构建了文化态度,折射出老年人害怕衰老的社会导向。

5.“老年的正面形象”

尽管社会主流话语在老年文学作品中较为普遍,但文学中的老化或老年主题的呈现也有一股新兴的转变潮流⑪。1868年查尔斯·狄更斯在《巴纳比·拉奇》中这样写道,“父亲并不是一个难当的角色……尽管岁月无情,父母都变成了老头老太太,但他们仍然有一颗充满活力的心”,从对父亲的描述可看出,老年主题的文学作品也并不是总是负面导向的。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有的人物也向世俗的老年形象挑战,《亨利四世》第二场第四幕中,普鲁弗洛克说,“如果老年人寻欢作乐是一件罪恶,那么我所认识的许多老人家都要下地狱了。”

柔依·布雷南指出,当代的女性小说家也试图用积极正面的话语刻画老年妇女形象。约瑟夫的《警告》一诗中,老年妇女的老年生活颠覆了世俗的看法:“当我成为老太太,我将热爱紫色;我将购买名牌,穿戴手套和配有真丝的凉拖;……穿着拖鞋漫步在雨中,拾掇他人花园的花朵”。服饰与着装也是向他人传递信息和展示理想的自我的形式,同样,小说这种创造性的活动,能展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和自我:时光能倒流,年龄能定格,实现美好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

结 语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是社会的拖累还是社会的智者和英雄,学界存有不同的立场。老年文学呈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它折射出的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的生理、医疗、身份问题,更是相关法制、道德、文化等深层问题的关注。毋庸置疑的是,积极正面的老年文学作品能引导代际间的融合和互动,也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和评价自我的潜力,促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快乐地度过老年生活。

注释:

①Sturrock, J.(1986).Structuralism. London:Paladin. 1987.p17.

②王玉玲:《中国的老年文学初探》,《当代文坛》,2004年第1期,第21页。

③Brennan, Z. The old woman in recent fiction.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5.p18

④Healey,T.&Ross,K Growing old invisibly: 0lder viewers talk television. Media, Culture&Society.24,p105-120.

⑤Kessler,E.,Rakoczy,K.,&Strudinger, U.(2004).The portrayal of older people in prime time T V Series: The match with gerontological evidence. Ageing &Society. 24(4), 531-552.

⑥《圣经》提多书第二章第3-5节。

⑦Ballard,K., Easton, M.&Gabe,J. Private and public ageing in the UK: The transition through the menopause. Current Sociology, 57, 269-290.

⑧De Bernieres,L. Birds without wings. London: Random House.

⑨Elizabeth Pike, Growing old (dis)gracefully? The gender/ageing/exercise nexus. Ⅰn E. Kennedy & P. Markula (Eds.),Women and exercise: The body, health and consumerism (pp. 180–196). London: Routledge. 2000.

⑩Goffman,M.,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3,P11.

⑪Brunel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Writing. New narratives of ageing: Socio-cultural narratives, qualitative methods & researching the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brunel. ac.uk /about/acad/sa/artsub/english/ engresearch /fcmap/conference.2010.

此研究受到“2013年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YETP1709。

湛 冰(1980— ),女,湖南汨罗人,博士在读,首都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老龄化老年人文学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