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艺术与艺术的毕加索
——由毕加索在美术史中的地位谈起

2015-09-12 14:41权千发
山花 2015年14期
关键词:毕加索绘画创作

权千发 王 学

毕加索的艺术与艺术的毕加索
——由毕加索在美术史中的地位谈起

权千发 王 学

就毕加索而言,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现代派美术的代表,他的作品风格是抽象的形式,而另一方面,百分之八十的人又会说看不懂毕加索的画作,这其实是一种很矛盾的现象。那么多人看不懂他的作品或者说对他的画作说不出所以然来,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的名字与作品的名气盖过了几乎其他所有艺术家的名气。这不得不从他在美术史的地位谈起。

毕加索,是巴勃罗·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的简称。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的一个普通工艺美术教师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美术教师,毕加索从小随父亲学画,已经耳濡目染了一些绘画的技巧。他在八岁时的画作就受到了成人的注意,到十四岁时所作《赤脚的女孩》已经表现出成熟的古典油画绘画技巧。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对古典写实“天才”般的孩子,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却被定位为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是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脱离文学性的艺术

艺术本身并不演变,变的是你们的意念以及随之而来的表达方式。①

——毕加索

首先,从毕加索一生的创作中看出,他作品的相貌是完全不同于他的前辈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的样式。了解美术史的人知道毕加索少年时代正是后印象主义②开始盛行,著名的代表有塞尚(1839—1906)③、高更(1848—1903)和梵高(1853—1890)。其中对毕加索影响比较大的是塞尚。塞尚从后印象主义开始就已经开始对绘画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探索,强调了绘画脱离文学性。他说:文学以抽象的概念来表现,而绘画以图像和颜色的方式给予感觉和理解具体的形状……④他的经典理念:现实中物象都可以被看作立方体、球体和椎体。而毕加索在塞尚之后将这种观察方法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创造,画面中具体物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立体形体或平面形的组织结构关系而产生的新的视觉形式。为了表达形体观念,毕加索不再描绘物象表面的那些细节,而是专注于画面的形体与空间的表达,关注在画面的结构形式上。甚至不再使用自文艺复兴前后在绘画创作中使用的焦点透视现象(主要指画面中通过近大远小的表达可以产生深度空间的错觉),他在画面上自己可以自由安排画面的走向,空间形式变成了一种更加自我的视觉意识。生活中具体物象被形体取代变成为一种图形符号出现在画面上,但是这些形体符号不是散乱地放置在画面上,而是通过某种“系统”的有关系的方式组织在一起,这便是毕加索开始了立体主义创作时期,也可以说毕加索的创作是处于一种绘画的自律性,或排他性的行为思考,在毕加索的影响下现代主义绘画也从此努力地从宗教和文学中脱离出来。用绘画自身的语言形式、组织结构去表述艺术家对世界的情感,或者说强调艺术家的“在场”性,这是毕加索走向现代性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典型作品是《亚威农少女》,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画面以五位不同姿态的裸女在妓院为原始素材,先后数易其稿,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完成的作品,人物几经更迭变化。就画面表现的题材与内容来说,艺术家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含义与象征意义。⑤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还是由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与传统人物画相比不仅是人体的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与古典绘画大师鲁本斯所创作的《三美神》表现圣经故事情节,画面中女神是唯美的、健壮丰满的、充满生命力的形体,有着秀丽俊美的面孔以及具体的场景表达上不一样的是,毕加索并不想表达具体妓院与女子的具体场景——空间、人体、表情、心理等因素。有人曾评说“恰似一地碎了的玻璃”。但是这些看似碎了的几何块面不是杂乱地出现在画面上,而是依靠理性的方式以某种形式力量使其井然有序,几何块面之间穿插起来通过阴影的使用画面中总能感觉到某种三度空间的存在,画面并不是平整的几何块面,而是让我们在二维与三维空间交错的不确定性中感受形或形体结构带来的视觉愉悦性,给我们带来的是艺术家驾驭结构的能力与结构形式美感。

其次,毕加索所处的时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时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结果之一是工业制造业中的结构美感与秩序美感,新的美学的需求打破了原来的审美价值体系,需要重新确立一种新的审美价值。身处其中的毕加索也在寻找新的绘画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段。《三个乐师》创作于1921年,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作品以三个音乐人在一起演奏乐曲为原型,画面以平面形剪贴的方式组织起来,我们并不能直接从画面上感受到音乐人炯炯有神的眼光、帅气的动作。就连起码的五官形象都没有按照常识进行处理,只是在一张毫无表情的几何形脸上以点的形式提示了眼睛的位置,最右边音乐师的胡子垂直向下被整理成一个几何形状,乐师的帽子索性直接用几何形剪影处理,手也是几何形,没有飘逸没有神气外形处理。同样采用近景手法处理古典绘画的《雅典学院》(拉斐尔所作),人物的眼神与手指的动作以及面部表情,尤其是神气的胡子能够使人感觉他们正在辩论着一些问题。而《三个乐师》画面中人物的各个部分都是以几何形出现,比例与结构是经过画家重新安排的,乐师的小手在画面中整块形当中起到了一点“破坏”性效果,增加了画面的活力。艺术家自信地在画面上布置着这些平面形,借助于剪纸的形式重新确立了画面的黑白灰的秩序关系,在黑与白的交织中体验到三度空间的意义。画面几何结构以内紧外松的方式使画面产生虚实变化。画面不是为乐师的音乐而作,而是让人们感受到形与结构在画家手下所产生的创造力,通过有序的结构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解构主义思维的艺术

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

在毕加索作品中的人体表达上会经常出现一只眼睛是正面角度的,而另一只眼睛是侧面角度的;一面脸又被分解为两部分或三部分;臀部会出现在人体的侧面与腰部,生活中不可能在一个角度观察到的在毕加索的笔下同时展示了出来。从造型艺术角度看毕加索已经破除了西方古典绘画的焦点观察方法,焦点就是一种定点的观察,而立体主义则采用立体全方位不定点观察,然后将整体认识消解成新的多种表达的可能性。与毕加索一同战斗在立体主义创作中的好兄弟布拉克说:画题并不是这对象,而是那新的统一体、抒情性,它是完全从各种手段里诞生的。⑥这为后来的解构主义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通常认为,解构就是对结构的消解,打散。而在著名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那里,表示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时认为:任何观念皆突破传统,又不断返回传统;经过“省略”的传统之圆不断被突破,已经不是初始状态的传统。⑦

毕加索所作《公牛头》就是很好的例子,作品其实是由自行车座和自行车把组合而成,整体上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牛头的印象。依据德里达说法:自行车就是“传统”,拆散后的自行车其实具有了多种可能表达的结果,而组装自行车时已经存在“突破传统,又不断返回传统”,如果按照原来旧有的结构方式组装那么就是完全返回传统,而依据表达的主观性与人造性,在组合这些散落的零部件时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验、一一对应关系方式,而是由此引申出与其相连又相异的具有无数潜在的表达性,造成视觉意义的不断延宕变化。这时车把与车座组装在一起,虽然使用了“组装”这种返回传统的过程,但是新的组装又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因此新的作品已经失去了原来自行车的意义而独立存在。

创作于1937年的《格尔尼卡》,现藏于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的仓皇,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轰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画作创作的背景是1937年4月26日德军轰炸了西班牙的北部重镇格尔尼卡,炸死了很多平民,将小镇夷为平地。然而针对这一战争题材,画家在表达抗议时没有使用摄影镜头的方式去再现战争的残酷性,不是用记叙性的方式描绘,而在画面的个体造型依然沿用了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侧面的牛头安置了两只眼睛,右侧女性头上伸出的一只拿着灯的长臂,马的嘴巴大于头部和耳朵等。画面上充分使用的是所谓的一些类似于“人或动物”图形符号,通过形式结构组合成一副整体战争的场面,画面上没有鲜血淋淋的描写,没有硝烟和战火。每一个物象又都是毕加索经过重新慎思后凝练的新的形象,是消解了原有结构的方式后与原有的形象不再对应。毕加索通过这些形象表达反战的象征意义。他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结 语

毕加索终其一生创作了近37000件艺术作品,作品的体裁涉及油画、素描、雕塑、版画等。作品的数量之大、题材之广没有几位艺术家能与之媲美。三十岁以后的毕加索不再局限于古典的创作思维,而是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期,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时期、新古典时期、超现实时期、蜕变时期和田园时期。他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他的作品面貌都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的,他挑战的是传统视觉艺术的创作思维方式,为世界艺术开创了新的观察与表现方法,他在绘画艺术作品中所创造的思维价值体系,在电影、文学、美学等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毕加索的艺术不是追求单一性,而是综合了世界上很多艺术创作方式、方法,想要看懂毕加索首先要了解他的创作思路,了解毕加索为视觉艺术所带来的新形式而作出的努力。

注释:

①[西]毕加索等著:《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常宁生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②后印象主义 P0ST-ⅠMPRESSⅠ0NⅠSM(1890-1900)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

③保罗·塞尚,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

④[美]契普著:《欧美现代艺术理论》(余珊珊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⑤唐亚:《毕加索与〈亚威农少女〉》,《美术界》,2006年第8期,第66页。

⑥[德]瓦尔特·赫斯著:《欧洲现代画派画论》(宗白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⑦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权千发(1977—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现代美术及设计基础。

王 学(1982— ),女,河北唐山人,硕士,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毕加索绘画创作
《梦》和毕加索
毕加索之夏拾遗
《牛》毕加索
《一墙之隔》创作谈
看不懂没关系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