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卞利花 丁生喜
我国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水平比较研究①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卞利花丁生喜
本文以新型城镇化理论为指导,构建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0个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和分类。从评价得分情况看,各民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差异巨大;从聚类情况看,可以分为四类:强城镇化水平;较强城镇化水平;较弱城镇化水平;弱城镇化水平。最后,分析提出各民族自治州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对策思路。
新型城镇化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城镇化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反映了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进程和水平,近年来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论题[1]。国内学者们对城镇化的研究集中在探讨中国城镇化自身规律、特点、城镇化与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2]。近年来,国内学者引入比较概念进行城镇化发展的地区间比较研究,虽摒弃了其他此类研究过于定性的特点,但分析的基础指标多是城镇化率,较少涉及在对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各区域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差异研究。
民族自治州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多民族的和谐,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多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本文研究我国30个民族自治州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各民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间的差异,以期对各民族自治州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
本文遵循综合性、科学性、可比性、可得性等原则以及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3-5],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潜在动力等4个方面18个指标。各项指标数据通过《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2》和2011年各民族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获得。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来选取的多个指标,利用线性变换的方法重新组合成尽可能少的且互不相关的几个综合性指标,并且使这几个指标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指标所包含的信息,从而达到简化数据和揭示变量间关系的目的。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按照一定的类定义准则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归类[6]。本文根据新构建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构建指标体系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得到我国各民族自治州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潜在动力4个方面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最后对我国各民族自治州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3.1主成分分析结果
本文首先采用极差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做标准化的处理,然后利用SPSS17.0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这里以经济城镇化水平指标为例说明主成分分析的过程。由表2 可以看出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 且累积方差贡献率占了总方差的79.429%,即包含了原始数据信息量的79.429%。因此,可以用前3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18个变量。分别命名3个主成分因子为Y1、Y2、Y3。Y1、Y2、Y3的特征值依次为1.630、1.338和1.003,贡献率依次为32.608%、26.765%和20.057%。
表1 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2 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表3 各主成分载荷矩阵
表3表明原指标变量与公因子的相关程度。一般而言,因子符合的值越大,对所代表的指标变量的解释性越好。主成分因子Y1在X5、X7上载荷较大,均在0.6以上,从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故称因子Y1为产业因子;因子Y2在X4上载荷较大,为0.742,从人均GDP上反映了居民经济城镇化水平,称Y2为居民经济因子;因子Y3在X8、X6上载荷较大,均在0.6以上,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进出口额占GDP比重上反映了收入与贸易城镇化水平,故称Y3为收入贸易因子。
根据表3结果可以计算城镇化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主成分Y1、Y2、Y3得分分别为:
Y1=0.797X5-0.696X8+0.612X7+0.185X4+0.320X6
Y2= -0.285X5-0.058X8+0.546X7+0.742X4-0.636X6
Y3=0.149X5+0.614X8+0.043X7+0.492X4+0.600X6
将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可得到各民族自治州经济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公式如下:
ZF=Y1×32.608/(32.608+26.765+20.057)+Y2×26.765/ (32.608+26.765+20.057)+Y3×20.057/(32.608+26.765+20.057)
按照上述步骤,可以得出我国各民族自治州各指标主成分得分及排名和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4。
从得分结果和排名可知:一方面,我国各民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各自治州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及潜在动力指标上也有较大差异,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其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社会城镇化指标上排名都在前十位,但潜在动力指标却在倒数第三位,说明其城镇化发展潜力弱,应着重提高城镇与农村收入的平衡,GDP的增长速度,教育和邮电业等更利于城镇发展的潜在动力。但也有自治州在城镇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都较高,比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城镇化的四个方面都在前五位,说明城镇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我国各个省份的民族自治州城镇化也呈现不同的水平,以青海省为例,青海省有六个自治州,是仅次于云南省的多民族自治州省份,在这六个自治州中,有位于综合排名第一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位于前十的海北,果洛和玉树藏族自治州,还有排在后十位的黄南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差距很大,当然,有自然和社会各种原因,但为了民族的和谐发展,应加强提高落后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减小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表4 2011年我国各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水平排名
表5 2011年我国各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水平聚类结果
3.2聚类分析结果
根据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运用SPSS软件,采用K均值聚类法,得到我国各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水平聚类结果。从聚类结果看,可以将我国民族自治州聚成4类(见表5)。
为了进一步挖掘出四类地区的特点,进一步结合我国各民族自治州各层次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分,分别计算出聚类结果得到的四类地区各指标的均值得分情况,见表6所示。
由上面的结果可知,我国各民族自治州之间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从整体上来看,不同类别的自治州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第一类自治州只包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其城镇化水平(1.28)远远高于平均水平,称之为强城镇化自治州;第二类自治州包含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其城镇化水平(0.25~0.74)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称之为较强城镇化自治州;第三类自治州包含玉树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其城镇化水平(-0.18~0.03)在平均水平上下波动,称之为中等城镇化自治州;第三类自治州包含甘孜藏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其城镇化水平(-0.6~-0.26)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称之为弱城镇化自治州。
(2)第一类自治州只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它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水平、社会城镇化水平、潜在动力水平都远远大于第二类地区,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自治州。
(3)第二类自治州城镇化水平略低于第一类地区,各指标均值中,人口城镇化中上,经济、社会城镇化较高,潜在动力水平高,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甚至超过了第一类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4)第三类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各指标均值都略小于平均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城镇化较低,潜在动力不足,需要各方面的调整。
(5)第四类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处于最低水平,各指标均值都略远小于平均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低,经济、社会城镇化低,发展潜力小,需得到各自治州乃至全国的重视。
4.1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民族自治州产业发展水平
表6 聚类所得我国自治州四类地区城镇化水平各指标均值对比表
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产业推动力,既包括来自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推力,又有来自城市第二三产业的拉力。而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一产业的推力逐步减弱,而第二三产业的拉力逐步增强,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持久动力。从各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产业因子是这一时期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其中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民族自治州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既可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就业问题,也能不断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但是,各民族自治州基本上都地处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增加对民族自治州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增强民族自治州城镇的竞争力水平,才能发挥城镇集聚效应,促进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4.2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族自治州居民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是社会协调发展,包括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各民族自治州最基本特征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居多,而且发展差距比较大。从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子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反映城乡社会发展的各指标中,每千人拥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等指标的贡献极不明显。这说明,现阶段各民族自治州的城镇化发展中,还是注重经济城镇化,社会和人的城镇化发展不足。因此,对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而言,要继续重视民族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升人力资源和居民生活质量。加大对民族自治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缩小城乡差距,这既是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我国各民族团结发展。
4.3提高经济水平,夯实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基础
新型城镇化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带动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才能为新型城镇化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进出口额占GDP比重等指标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十分明显,这些指标都是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各民族自治州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州经济发展总量规模差异很大,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各民族自治州应当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努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保持现有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拓展新的产业发展领域,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升经济竞争力,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刘雅静.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4).
[2] 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史文利,高天宝,王树恩.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工业工程,2008,11(3).
[4] 张玉周.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城镇化水平测度[J].商业时代,2010(11).
[5] 耿海清,陈帆,刘磊,等.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
[6] 邱晓平,翁贞林,朱根红.江西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与评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
F291
A
2096-0298(2015)12(c)-131-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MZ-07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JY003)。
卞利花(1983-),女,河南濮阳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经济统计方面的研究;丁生喜(1971-),女,青海西宁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