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满华+李珺+李自宝
摘要 引进黄颡鱼全雄1号卵黄苗30万尾,在芜湖天成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1口面积为4 m×667 m的塘口进行池塘苗种培育试验,结果共获黄颡鱼鱼种1 563 kg,折合产量5 858.32 kg/hm2,规格28~30尾/kg,产花白鲢鱼种420 kg,总产值49 410元,折合产值为185 194.90元/hm2,总成本33 264元,折合成本124 677.66元/hm2,纯利润16 146元,折合利润60 517.24元/hm2。
关键词 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培育
中图分类号 S965.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61-01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隶属鲇形目鮠科黄颡鱼属,俗称昂刺鱼、丁鱼、嘎鱼、黄姑,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种,因其肉质细嫩、口感纯香而受到市场的欢迎[1]。我国长江、珠江及各大淡水湖泊、河流中均有分布。近年来,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数量锐减,需要通过人工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黄颡鱼已经成为重要的淡水养殖对象,对黄颡鱼的生物学研究发现,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雄性黄颡鱼比雌性黄颡鱼生长速度快30%左右[2-3]。为了提高养殖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科所、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潜心研究,培育出水产养殖新品种黄颡鱼全雄1号,在全国推广养殖,取得良好效果,但安徽省全雄黄颡鱼的养殖情况尚少见报道,为了探索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培育技术,芜湖天成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从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购进卵黄苗种30万尾进行池塘苗种培育,现将培育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池塘条件
选择芜湖天成生态渔业公司一口标准养殖池塘进行试验,池塘规格4 m×667 m,水深2 m,塘埂有一定坡度,池底有少量淤泥且有一定倾斜度。塘口位于平铺镇圩区,环境优美,四周无工业企业,无污染源和噪声干扰。水源来源于漳河,水质清新,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1.2 清塘和水质培育
5月16日,将池塘水抽干,用“清塘净”消毒,用量为2 250 g/hm2,3 d后用强氯精消毒,用量为7.5 kg/hm2。6月1日待药物药性消失后,开始加注新水,进水口用80目筛网过滤,防止野杂鱼及鱼卵重新混入池塘内,水位控制在1 m。6月15日施有机肥750 kg/hm2、菜籽饼450 kg/hm2肥水,培育天然饵料,为即将入池的鱼种提供充足的适口饲料。
1.3 放苗前准备
黄颡鱼全雄1号放养前1 d拉空网,清除大型枝角类及敌害。用80目白色网布做成10 m×1 m×0.6 m的网箱2个,离池底10 cm安装好微孔增氧设备,保证1~2 m2有1个增氧点,放苗前1 d开机增氧。
1.4 鱼苗运输与放养
6月21日,18:00从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购置卵黄苗30万尾,塑料袋充氧运输,每袋装苗5万尾,运输时间7 h,到塘口后放入2个事先准备好的网箱,此时池塘水温27 ℃,氧气袋水温26 ℃,下箱前先将它们放入网箱水中漂浮水面,使内外水温一致。然后打开氧气袋,灌入塘水,让鱼苗(鱼种)自行游出,池塘放养密度为112.5万尾/hm2。
1.5 饵料投喂
同日开始孵化丰年虫,按30万尾卵黄苗第1天喂150 g孵化好的丰年虫,第2天喂300 g,第3天投喂450 g,每天投喂5次。
3 d后鱼苗开始平游,此时池塘的轮虫和小型棱角类达到高峰,将网箱撤出;8 d后鱼苗达到1.5 cm时开始投喂饵料,投喂黄颡鱼专用粉料,方法是加水揉成团状放入预先准备好的饵料台上,每1 hm2按90~120个饵料台准备。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分别为6:00、16:00、21:00。投喂量根据每天摄食情况适当增减,阴雨天少喂,晴天多喂。当鱼苗规格达到3 cm时开始投喂黄颡鱼专用膨化0号料。
7月1日套养规格250 g/尾的花白鲢鱼种80 kg,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鱼种放养时用3%~5%食盐水浸洗消毒,以杀灭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
1.6 日常管理
鱼苗放养时,水位控制在1 m,每半个月加水1次,加水10~20 cm,水质透明度保持在30 cm左右,池水的pH值保持在7.0~8.2之间。坚持早、中、晚3次巡塘,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定期施肥培水,主要用菜籽饼,以保证池塘有充足的浮游动物等天然饵料。每个池塘配备1.5 kW增氧机1台,做到晴天中午开,阴雨天整夜开,合理使用增氧机,保证水体溶氧充足[4]。
1.7 鱼病防治
鱼苗下塘后10 d,开始发现有少量鱼苗死亡,经检查为红头病,先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0.7 kg/m3(5∶2)杀虫,第3天用0.3 kg/m3浓度的二氧化氯杀菌,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恩诺沙星原粉投喂10~20 d病情好转。
7—9月每隔20 d用3 kg/hm2强氯精全池遍洒1次,每月用1次鱼虫杀星全池遍洒,用量为300 mL/hm2,2种鱼药使用间隔1周,以保证用药效果,由于后期定期预防鱼病,自7月后未发现鱼病。
2 结果与分析
2015年2月6日开始拉网起捕,其中黄颡鱼鱼种规格达28~30尾/kg,共产黄颡鱼鱼种1 563 kg,花白鲢鱼种420 kg,折合产黄颡鱼种5 858.32 kg/hm2,产花白鲢鱼种1 574.21kg/hm2。黄颡鱼、花白鲢分别按30、6元/kg计算,产值分别为46 890、2 520元;合计总产值49 410元,折合产值185 194.90元/hm2。鱼苗款、饲料等总成本33 264元,折合成本124 677.66元/hm2,实现纯利润16 146元,折合利润60 517.24元/hm2,投入产出比1∶1.49。
3 结论与讨论
(1)结果表明,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培育取得了成功,当年卵黄苗培育成鱼种规格达28~30尾/kg,为成鱼养殖打下了基础,产黄颡鱼种5 858.32 kg/hm2,利润为60 517.24元/hm2,经济效益良好,可以在安徽省扩大推广。
(2)解决卵黄苗开口问题是养殖成功的关键,试验采用孵化丰年开口效果良好,并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配套时间可控,可以大规模孵化,在孵化盐度合适、水温30 ℃条件下,24 h内可以配套投饵。二是活饵料适口性好,鱼苗摄食情况好。三是营养丰富,鱼苗生长快,规格整齐。四是不容易败坏水质。2015年我们还会继续扩大试验规模。同时,寻找适合黄颡鱼全雄1号卵黄苗阶段开口的人工配合饵料进行试验。
(3)注重防治鱼病,本次试验中发现黄颡鱼苗种发生红头病,治疗过程较长,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及菊酯类鱼药比较敏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注意观察苗种用药后反应,如在用药后发现异常,应该立即冲水。
4 参考文献
[1] 齐会斌,司薇薇.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垦殖与稻作,2005(6):51-53.
[2] 王志强,庞守忠.黄颡鱼仔稚鱼发育和摄食习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6):311-313.
[3] 李生兴,姚友锋.黄颡鱼的特点和苗种培育[J].科学养鱼,2009(12):81.
[4] 苏雪红.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J].中国水产,2005(9):28-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