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山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技术

2015-09-11 00:46李斌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4期
关键词:造林技术

李斌

摘要 青石山地干旱瘠薄,造林绿化难度大,成活率、保存率较低。该文从造林整地、苗木选择、栽植、覆盖保墒、抚育管理、封山育林等方面介绍青石山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技术,以为今后提高青石山区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成活率提供综合配套的技术措施和造林方法。

关键词 青石山;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64-02

临沂市青石山干旱瘠薄山地面积约12万hm2,占全市宜林面积的42%。这一地类由于干旱瘠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造林绿化难度较大。据统计,全市历年造林成活率只有30%~70%,保存率在30%以下。人工造林是一项系统的森林培育工程,在青石山干旱瘠薄山地进行人工造林与一般造林不同,其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严。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配套技术措施,才能在有限的基础条件上,培育比较稳定的植被群落,较好地解决这一地类造林绿化的成活率、保存率问题。

1 科学整地

科学整地,就是因树、因地制宜进行整地。在整地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所栽树木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地面径流汇集、贮存及下渗的需要,地形条件和施工的难度及费用等因素。尤其在干旱瘠薄的青石山地,由于这一地类干旱、瘠薄并且大多坡度较大,不仅增加了工程量,而且人为破坏了部分地表植被,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为了兼顾多种因素,在这一地类进行造林整地,一般按不同的坡度实施不同的整地措施。

1.1 坡度35°以上的山坡地

要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实行小穴状整地。穴的大小,要根据条件而定,不能强求统一,穴可大可小。小的穴面可为20~30 cm,大的穴面可为30~40 cm。树穴深度一般在20~30 cm即可。

1.2 坡度25~35°的山地

可采取鱼鳞坑整地,这是坡地植树造林常用的一种方法,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小,是坡面治理的重要整地方法。具体方法:在山坡上按造林设计,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常因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宽80~150 cm,坑长60~100 cm,坑距2~3 m。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按要求规格挖好后,再把熟土回垫入坑内,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25 cm的半环状土堰,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要注意垒好穴堰,穴面外高里低,留好出水口,以防大雨冲毁[1]。

1.3 坡度25°以下的山地

可结合爆破整地,整成小梯田或“卧牛坑”,深度在30 cm以上,梯田宽度在1~2 m。

2 选用良种壮苗

2.1 选择优良适生树种

当前,临沂市在青石山干旱瘠薄山地表现比较好的树种主要有刺槐、侧柏、花椒、柿子、麻栎等,这些树种不但适应强,而且生长较快,是多年来该市适合上山的优良树种。

2.2 推广使用容器苗

容器苗采用营养土育苗,养分充足,有利于苗木生长,可提高苗木生长速度,缩短育苗周期,便于机械化作业,这是临沂市多年来用以培养壮苗、提高造林成活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方法是用肥沃的壤土与沤好的圈肥以3∶1的比例混合成营养土(混合前先过筛),用营养袋或营养杯装好营养土播种育苗。容器育苗时,大粒种子播1~2粒,小粒种子播5~8粒,可以节约种子、种根,加快繁育速度。然后加强育苗管理,在春季、雨季、秋季均可直接上山造林,可以延长造林季节。容器苗造林为带原土栽植,苗木不易失水,根部不易受伤,造林后缓苗期短,苗木初期生长较快,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裸根苗[2]。试验证明:用侧柏容器苗造林比用裸根苗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4%以上,年生长量达29%以上,根系长57%以上,效果十分明显。

3 ABT生根粉应用

ABT生根粉是一种广谱、高效、复合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在育苗造林上应用较多的是ABT 3号、7号、10号。一包ABT生根粉(1 g)内装10小包,可直接加少量水先调溶,待溶解后,再稀释使用(表1)。

生根粉在山地造林中一般用于育苗前浸种、造林时苗木蘸根。用于浸种的多为ABT 3号,其适宜含量为10~75 mg/kg,最佳含量为25 mg/kg,浸泡6~12 h,捞出晾干播种。处理造林苗木(裸根苗),一般有3种方法(表2)。试验表明,ABT 3号、5号、6号、8号、10号对黑松、侧柏、花椒等裸根苗浸根后造林效果较好,造林成活率比对照平均提高7%以上。

4 科学栽植

4.1 适时栽植

青石山干旱瘠薄山地一般缺水,立地条件比较差,刺槐、侧柏、花椒、黄栌等树种一般以春季造林成活率比较高。尤其花椒造林,一般以芽子明显膨大为宜,过早或过晚成活率都很低。

4.2 合理栽植

上述树种造林时最好选用容器苗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若选用裸根苗造林,应用ABT生根粉处理。栽植时要随挖穴、随起苗、随运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栽植时间。从起苗到栽植这段时间对苗木采用保水措施,包括起苗前浇水,土壤墒情合适时起苗,并保持根系完整,小苗适度泥浆蘸根,塑料薄膜包装运输,尽量缩短中间环节,可有效解决苗木水分消耗的问题,保证植株体内水分平衡。同时,尽量做到“就地育苗,就地造林”。本县区生产的壮苗,运输距离短、失水少、质量高、适应性强、易成活、生长快。同时,苗木栽前要进行有效处理,主要包括截干去头、修根、浸根、蘸根四部分,这是造林不可缺少的抗旱技术环节,对提高造林成活率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刺槐春季造林时要进行截干,树干高度以保留2 cm左右为宜。栽植过程中要注意踏实,然后浇足水[3]。

4.3 覆盖保墒

苗木栽植后根据立地条件和经济条件,应立即采用塑料薄膜或土石、秸秆、草等进行覆盖,可起到保墒和增温的效果,并能抑制杂草蔓延,从而提高幼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据试验表明,造林后采取保墒措施的成活率比对照可提高38.4%。目前,临沂市普遍使用的覆盖材料有地膜、石块和杂草。endprint

4.3.1 地膜覆盖。地膜覆盖的作用是提高地温、保墒,以无色透明地膜较好。如果是植苗后铺盖在地表的,选用较厚的膜;如果是植苗前铺在坑底及四周防渗的,可选用较薄的膜(主要是蓄水、保墒)。膜块的大小,比植苗破土面以略大为宜,铺好后再在上面压2~3 cm厚的细土,可延长地膜使用寿命。

4.3.2 压石覆盖。栽后利用整地挖坑出来的拳头大小石块,以5~10 cm厚铺在苗木周围,相当于给土壤覆盖一层既渗水又透气的永久性薄膜,不仅能起到保温、保湿、防止蒸发、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但注意距离树干基部不能太近,一般控制在10 cm左右,以免夏季炙热的石头烤伤树皮。

4.3.3 杂草覆盖。栽后利用树坑周围的杂草,以15 cm厚铺在树木周围,并用土块、石块压住四周。此法既能保湿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树木生长。

4.4 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干旱瘠薄山地造林中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提高成活率,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改善树木的生理状态,抑制水分过度蒸腾,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效率,并保持苗木在造林初期一段时间内正常生长。目前,在临沂地区应用效果较好的有旱地龙、喷施宝及稀土微肥等。

5 抚育管理

5.1 松土除草

在雨多、杂草旺盛的夏季,要对幼树穴内以及周围1~2 m范围林地进行松土除草。一是能及时破除幼树基部土壤板结、疏松表土,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透气性、透水性、保水性;二是可减少杂草对水、肥、光、热的竞争,有利于幼树健康、旺盛生长。

5.2 抹芽修枝

对阔叶树要及时抹除或剪除萌发的多余的芽和枝条,以利于主干生长。

5.3 雨季排水

夏季大雨后,要搞好排水工作(指小梯田、卧牛坑等),并注意整修被水冲毁的地堰、鱼鳞坑穴堰等。春、秋干旱季节要酌情进行浇水(一般指当年造林地)。

5.4 防治病虫害

重点做好食叶害虫的防治工作。

6 封山育林

青石山干旱瘠薄山地造林后进行“死封山”是利用大环境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造林成败的关键措施。山区造林之所以历年成活率、保存率较低,甚至出现多次重复造林的现象,与造林后不封山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坚决随造林随封山,严防人畜上山破坏,更不能开荒扒山皮,以保护山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并逐步建立起林木适生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只要山上一直保持较好的林木植被环境,其干旱瘠薄的生态状况就能逐步得到改善。据试验调查,造林后实行“死封山”的地方,造林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保存率可达到85%以上;连续封山3年的,植被覆盖率可达到0.9。在山区成片造林中,要建立护林专业队,定人员、定地段、定奖惩,防止人为及牲畜的破坏,避免“年年栽树不见林”现象发生[4]。

7 参考文献

[1] 杨吉华,张永涛,张光灿,等.干旱瘠薄山区绿化技术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4):10-12.

[2] 王月海.山东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新技术试验[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2):60-64.

[3] 杨刚,刘兆泉,赵秀美,等.山东省干旱瘠薄山地直播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7):16-17.

[4] 邹美丽,王芳,马朝纲,等.干旱瘠薄山地侧柏容器育苗与造林技术初步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2(3):35-36.endprint

猜你喜欢
造林技术
有关营林防病措施的研究
半干旱地区中的侧柏造林技术有效运用分析
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理论与实践
繁昌县沿江滩地杨树造林技术
针叶树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