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军
经济史数据图表题是近年高考历史命题的亮点,该题型形式新颖、直观性强,可考查的问题多、角度多,比纯文字试题更具有说服力,更能把复杂的内容化繁为简,从而从不同角度探寻历史的本质。现以2014年高考部分历史试题为例,对数轴图表题、折线数据题、柱形数据题、表格数据题进行解析,为此类试题的解答提供参考。
一、数轴图表题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延续来构成系统的学科。历史数轴图表题是通过公元纪年的标尺来呈现历史事件的时序概念、发展线索的,它类似于数学学科中的数轴。
例1.(2014年高考上海卷历史)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
A.日本派出遣唐使
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
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考点】早期的西学东渐。
【解析】从图中历史时间轴可看出,“?”所处时间点应处于明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是在唐朝(618年—907年),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于1897年,处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火药是在13世纪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朝后期17世纪的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折线数据题
折线数据图能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解答此类题时,考生要依据折线数据的增减,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设问要求判断相关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图表数据所反映内容间的关系。
例2.(2014年高考上海卷历史)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后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A.宁波B.广州C.上海D.福州
【考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解析】口岸甲发展最快,1897年后发展更是迅速。1882年至1902年,宁波、广州、上海、福州这四个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上海,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
例3.(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考点】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解析】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而题中H点出现的年份是2001年,故A项错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是在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允许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与“2001年”不相符,故B项错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多边组织,故C项正确;2011年2月,中国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间与图中的“2001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三、柱形数据题
柱形数据图能形象显示具体数据,一目了然。
例4.(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据图表可知,1800—1850年间该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根据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可知,此时该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而此时期的中国还未开始工业化,城市化在短时期不会迅猛发展,且图表中人口规模远小于北京,故A项错误;日本此时还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还未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此时率先完成工业化的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利物浦、曼彻斯特均为英国城市,故C项正确;19世纪中期,俄国才开始工业革命,其城市不会出现图表中所示的飞速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例5.(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西式教育发展)。
【解析】1905年清政府在全国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故A项错误;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与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并不能体现“五四”时期科学思潮的兴起,故B项错误;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国民政府在经济上重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教育上重视科学教育,故C项正确;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并不能说明轻视人文教育,故D项错误。
【答案】C
例6.(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下页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从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在1972—1978年间出现了波折,这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有关,故A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从图示可以看出,中美双边贸易并没有始终保持增长,而是有波折,故B项错误;中美贸易在1972—1974年间处于发展阶段,文革结束是在1976年,之后中美贸易虽然也处于发展阶段,但并不是“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故C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与材料显示时间“1972—1978年”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A
四、表格数据题
表格数据图呈现的数据更精准,便于统计、对比、整理。
例7.(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下表是1980、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判断,1996年与1980年相比,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不断增加,说明国际贸易总体发展较快,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A项错误,B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不断增强,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没有反映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B
例8.(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解析】据表中数据可知,俄罗斯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仍在进行,故①正确;据图表可知,不同意见所占比重均不小,这表明俄罗斯人对这段历史分歧很大,故②错误;从图表中数据可知,很多人关注这段历史,认为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时期”,这反映了昔日苏联大国荣光,表明了俄罗斯人依然怀有大国情结,故③正确;据图表可知,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历史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而非仅仅经济影响,故④错误。
【答案】B
例9.(2014年高考江苏卷历史)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考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解析】余粮收集制的推行导致了1920年至1922年较高的平均税款,但这并不是1922年以后平均税款降低的原因,故A项错误;1921年以后,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原来的余粮收集制,从而导致了1922年至1924年较低的平均税款,故B项正确;实物配给制的废除属于产品分配领域,不是造成农业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之后出现的,在1930年开始推行,不在本题的时间范围内,故D项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