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几点做法

2015-09-10 13:00张彩娥
考试周刊 2015年103期
关键词:习惯老师能力

张彩娥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名言形容当今教育方式的改革再恰当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性极差,依赖性极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始终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当做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想学”“会学”“坚持学”。

一、想学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想不教,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着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学会能学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喜欢学和坚持学。许多调查材料表明,那些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对待学习任务敷衍了事,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部分都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做笔记,肯动脑筋爱提问题,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且有克服困难的顽强的毅力。

因此,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有针对地指导学生,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打造高效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会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讲:“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正经历着的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根本要求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若喜爱一位老师,就意味着也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接受能力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把枯燥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生如子,懂得尊重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教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学生就会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

以前,课堂上,老师是权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加以讨论,之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学生根本不敢提问,怕老师斥责。这样的课堂教师既是主体又是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看、听、想、记,完全是被动学习,也就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会提问题,所提的问题力争做到观点新,见解广,有高度,与众不同,充分表现自我的价值,体现竞争的能力。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能提问题说明他在思考、在学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说出心中所想,问出心中的疑惑,不要不耐烦,不要怕自己会被学生问倒,要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问。让学生议论问题,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争论,这本身就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比较能力、鉴别能力、批评能力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就要有一套有效的措施进行督促,明确告诉学生怎么做。比如先读三遍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给课文后面的生字注音,并组词,注出生字的音序,部首,再读课文,注上自然段的序号,最后边读边思考,文章讲了什么(概括主要内容),有什么问题,提高听课时的学习效率。良好的预习,贵在独立完成。指导学生预习可以按“先字后句再段”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预习有了一定的意识后,真正开始自主学习,放掉老师这根拐杖。

首先,教师在布置预习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次,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再次,一定要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否则,就失去了让学生预习的主要意义,学生对预习就会失去兴趣。最后,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让他们自己解决。

3.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古人也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是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已学过知识的进一步整理消化,又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学习了新的内容后,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复习,从记忆规律方面来说,就能增强记忆效果,训练记忆能力;从知识巩固来说,学生及时地复习能使知识在头脑中得以强化吸收,利于对其他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授新课前,复习旧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老师在新课前适当复习旧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此外,课后复习也很重要,它是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知识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的速度逐渐减慢。因此,每上完一堂课我都要求学生及时地将所学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对刚学的知识印象才会深刻。如每学完一课,我都要求学生每天回家有感情地跟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抓住重难句,认真背诵;及时且适当复习,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不易遗忘,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书本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能提高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学生能读懂的或借助工具书能读懂的书本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教师不要代替。我们往往不放心,可是,我们不能跟他们一辈子,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自己感受,才能收获真实的体验。

5.培养学生下结论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下结论。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比较后,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纵横联系,获得学习上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对所学的知识下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高度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下结论要有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坚持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就好了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行。我们在课堂上要把“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独特的见解,不要怕别人笑话,还要经常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进行指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学安排,包括计划、进度和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一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相应阶段自主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和爱好,提前向老师提出学习要求,实施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自己感兴趣的或与学校学习相关的知识,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讨论,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开小差、打瞌睡也难。让学习的责任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身上,真正到达我要学的境界。一个习惯的养成,还要不断坚持,持续不断学习,让自主学习融入学生的意识之中,形成可持续的形态,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利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其终生受用。

猜你喜欢
习惯老师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好习惯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