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源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形式的协作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个体的合作学习行为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指导、培训和实际操练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因此,研究和探索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体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对强化合作学习的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效合作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因此,学生自主学习品质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没有自主性支持的学习犹如“无源之水”。合作学习依然如此,自主性是合作学习行为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为主,教师在其中只起主导作用,把学生摆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很显然,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行为就缺乏动力与激情,合作学习也就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更谈不上有效。
2.责任性。个体责任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斯莱文指出: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有效教学方法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小组奖励”和“个体责任”,其中,“个体责任”是二者的重心,即“要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为小组共同的成功作出平等的贡献”。合作学习中每一位成员都必须承担一部分任务,并在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的同时为本组任务的完成负责,其实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现出自身价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共同进步。所以,强化小组成员的个体责任意识,使小组活动协调一致,是保证合作学习行为有效的前提和基础,否则,缺乏责任性的合作就如同一盘散沙,不但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还会为不主动学习的学生提供“避风港”,这恰恰是与合作学习的目标相悖的。
3.互赖性。道奇认为,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个体学习行为依赖于他人学习行为,个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他人目标的实现,并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最终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合作学习中小组成果的取得,是所有小组成员学习行为结果的综合体现和有效生成,因此,互赖性是合作学习行为的重要特征,决定小组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从社会互赖理论看,合作学习行为的互赖性表现为:其一,互信。互信是一切群体活动的基石,缺乏互信就缺乏安全感,就会造成猜疑、妒忌和不合作。美国管理者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做不到,那么,团队协作就是一句空话,绝没有落实到位的可能。其二,互勉。也就是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意识,有了这种行为意识,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其三,互助。互助是行为互赖性的具体体现,是形成合作学习“合力”的根本要素。互助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互促,从而达到互进。
4.平等性。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差异会造成学生之间交往、交流的不平等性,甚至可能会受到歧视和遗弃。选择理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等。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在课堂上得不到认可、接纳和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使具有差异的学生经常在一起自由、自主地交流、讨论,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平等、更民主,因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开发各自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找到自尊和归属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每一位成员学习行为的平等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恰当表达、仔细聆听、友善质疑、适时帮助、共享信息、适当妥协、巧妙谈判等。
二、有效合作学习行为的养成
1.培训合作技能。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为此,必须通过必要的指导、培训和演练,才能使学生具备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才能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合作技能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作,合作技能包括:分工技能、社交技能、协作技能、表达与沟通技能、辩论技能等,通过这些合作技能培训,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模式。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虽然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可是学生并没有得到相关培训,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更谈不上合作技能。在合作学习中,经常组内冲突不断,造成小组学习的内耗,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合作技能。因此,教师要通过专题讲座、模拟演练、课堂操练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合作技能培训,让学生真正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符合“合作学习”的要求,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2.提升团队意识。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方式,不论人数多少,不论合作采用哪种方式,诸如问题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还是学科式合作学习等,最为关键的是要组成一个学习团队,每个成员的学习行为都要以团队目标和利益为核心,因此,提升团队意识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行为有效性的思想保证,也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团队意识指整体配合意识,分为团队目标、团队角色、团队关系及团队运作过程四个方面。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上四个方面的渗透、引导,培养和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形成学习任务目标明确,角色分工到位,团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过程井然有序的富有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团队。
另外,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合作学习运作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不断转变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不但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不足和弱势的改善与转化,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3.强化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我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个体自我评价。个体自我评价就是通过反思方式努力自我改进,从而促进自身发展,积极有效的自我评价还可以改善学习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合作关系。其二,小组自评。学习小组定期地对共同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自评,不但可以规范个体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如使成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而且可以保持小组活动,即小组共同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如有利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保证小组成员在同样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思维;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提供手段,等等。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规范、高效的合作学习行为,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效能,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实施条件。
甘肃省定西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