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路径

2015-09-10 07:22俞国良
中国教师 2015年14期
关键词: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俞国良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加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是核心,编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指标是基础,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服务体系是途径,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服务是关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自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之后,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制度建设和心理辅导室建设等方面获得较大成果,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加强与改善,提升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出较大贡献。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有3.67亿未成年人,其中两亿多是中小学生。然而,据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包括3 000多万的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者,而且人数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所进行的测查表明,小学生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占20%。这说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最近,我们课题组选取我国中部地区两个地级市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研究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如效果评价、教师评价、课程内容评价等,以及中小学生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发放问卷11 338份,回收有效问卷11 027份,回收率达到97.3%。其中,4 453名为农村中小学生,占比40.4%;6 574名为城市中小学生,占比59.6%,满足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学生比例。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 495人是小学生,占比为40.8%;有3 408人是初中生,占比为30.9%;有3 124人是高中生,占比为28.3%。

调查结果发现,我国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效果有较大的改善。但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落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阶段尤甚。具体来说,与5年前进行比较,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开始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第二,伴随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方面,家长和学生也出现较为积极的变化,不管是在城市抑或是农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皆获得较好的效果。第三,伴随《纲要》的出台及各个中小学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人数逐渐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广泛普及,逐渐走向深化和进一步科学发展。

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依旧具有若干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不均衡,农村地区较为落后,其高中学校则为“重灾区”。第二,

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当地中小学生的具体需求并不一致,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占农村儿童37.7%的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第三,初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薄弱。第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需要极大提升。

出于更好地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特别是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组成、专业背景、职责范围、人事管理、课堂教学、培训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某地级市、河南省某地级市两地学校发放问卷,共回收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有效问卷584份,学校管理者有效问卷209份。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在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大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有担任其他课程的经历,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希望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及人格等因素。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满意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及专兼职教师的工作。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以《纲要》为蓝本,系统梳理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等维度上的新特点。

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主要内容看,《纲要》中明确把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涵盖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内容,按照各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形成各个阶段的详细的教育内容,其操作性强,为中小学校所欢迎和接受,不仅符合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情况,还能表明已经开始从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转向心理健康服务,形成从问题导向转变为积极心理促进的国际心理健康运作态势。在实际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侧重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聚焦于内部过程和外部环境。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看,《纲要》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目前,在中小学校的具体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普遍运用的方式为心理健康课程和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室,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开展心理辅导、筛查与转介、课程咨询、家校整合等作用,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及家庭教育方面,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和必要组成部分。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看,《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教师、教材、研究等方面,建构形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体系。从当前学校教育管理和活动成效来说,立法变成中国政府促进与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变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实施的保障。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构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已是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来的显著特点。

一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作为“心灵成长和心理健康”的护法使者,教师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负有重要责任,而且自身也应成为学生身心健康的样本和表率。他们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人格特性通常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学习成效、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等具有较大作用,这一作用的深广度是其他职业很难达到的。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认知,有科学的处理对策。教师不仅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即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而且要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真正变成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自我立法”者、不良职业角色和从业心理的“自我纠正”者及良好心理、情绪、行为和习惯的“自我行政”者。

二是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建设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制度作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其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层面。目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大力加强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势在必行。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至关重要。作为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一系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亲历者和当事者,笔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和10年后的《纲要》就像一支庞大的“军队”,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决定性影响;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犹如“军队”中的一个“军种”,全面推进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则是“军种”中的一艘“航母”,给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标杆和样板;即将颁布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则是“航母”上的“舰载机”,将会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实上,这是教育部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层面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充分体现出顶层设计的高度、精度和力度,且环环紧扣,层层递进,为我国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与发展路径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要重视下列问题:第一,从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并重,着力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第二,由侧重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变成重视全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与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第三,着力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强调以实证为基础的干预,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应指出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悄然兴起和蓬勃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逐渐扩展到全体学生,强调面向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导向。服务模式相对于教育模式,主要强调的是视角不同。教育模式有一个内隐假设,即教育者根据预设的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有“强人所难”“居高临下”之嫌;服务模式则重视以学生自身的发展性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即强调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从教育模式逐渐向服务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这种转变,必须从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四个方面切入,通过编制本土化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不断开发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与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辅导室建设,全面完善学校危机预防与干预服务系统等过程,逐步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和服务体系。

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加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是核心,编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指标是基础,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服务体系是途径,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服务是关键。这应该也是未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与发展路径。

注:本文参考笔者《比较视野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发展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年第2期)、《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和《以青少年成长幸福感提升为导向》(《浙江教育报》2015年3月18日)、《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第4期)等文章而成。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