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到这样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做校长,您最初的想法是什么?
王忠慧:之前没有预设的立场,有的是面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作为新校长到新学校,面临的挑战不太好预判。我的想法是不论学校地处何地,都应该努力成为一所学生家长和老师认可的优质学校。在这样的地区,家长对优质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同时由于各方面的资源有所不同,我所面临的,也是与以往我的经历不同的挑战,但是我坚信,如果我们所做的努力,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而且还对他们的未来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的付出就是有价
值的。
中国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王忠慧:如今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的视界发生了极大变化,所以不论是身处乡村,还是身处大都市,教师的改变成为必须。教师之间的差距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差距。理念的不同源于教师的视界不同。学校要给教师创造丰富多彩的视界,教师内心的冲击才能发生。
我认为教师不是不愿意改变,只是不愿意“被改变”。当他内心真得产生想改变想法的时候,改变才会真正发生。所以对于教师的发展,我一直倡导:要遵循教师成长的节奏,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不是“拉牛上树"。不论是建设基于欣赏、鼓励的教师文化、通过项目负责制激发教师校本研究的热情,还是实施教师的阅读提升工程、教师的学术积分奖励制度,都是循着教师成长的节奏,激发其自觉进行教育变革,助力教师集体和个人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爬坡。
中国教师:学校在课改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离您设想的目标还有多少差距?
王忠慧:课改行走了十年,大家已经熟识并认同了课改理念。课改最终要落在课堂上,落在每个学生身上。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让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在每个学生身上落实确实面临不少挑战。
我们尝试首先通过语文一个单一学科,以“课例研修”的形式为载体,以“教研新文化”的建设为路径,推动了整个学科教师团队的理念更新和教学素养提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数学、英语、音乐、科学等学科教师主动加入课改行列,教师们投入和研究的热情令人感动,也让课改真正走入了教师心里;通过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思维导图进入课堂,学生讲学、学校课程小导游等形式,进而落到了学生
身上。
教育的效果不会与教学改进同步。有限的教育空间存在无限的教育可能。我们是面向未来而设计课程,面向未来而改进教学。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期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好学,自信,包容的健康少年。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灌溉着我们的教育梦想。课改,我们仍旧走在路上。
中国教师:在学校建设中,您最自豪的和最遗憾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王忠慧:如果说有一点点成绩的话,这几年,在绿色教育生态的前提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业质量获得了显著提升,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够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这也是我校课改能够坚守的重要因素之一。
说到遗憾,其实有很多,在过程中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恰恰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比如,学校周边的社区环境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学校被低矮破旧的“待整改区域”包围着,和周边林立的高档社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低矮的小平房、拥挤杂乱的小摊以及狭窄的道路,在上下学的高峰期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学校、家长和周边社区居民都热切盼望这一环境能早日得到改善。
中国教师:请谈一谈学校在您眼中的样子。
王忠慧:如果让我简单地说,学校好不好,可以从每个师生的脸上看得到。我喜欢这样描述我的学校:学校应该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每日念念不忘的那些游戏和伙伴,带回家的满满回忆和故事,学会一项伴随一生的技能或者爱好;学校是学生快乐成长的田野,教师幸福的延伸;学校里应该有每个人生命成长的发电机。我甚至这样天真的想着,从我的学校毕业的孩子,身上带有深深的学校特质,好学、自信、包容的习惯和品质,并且影响他的一生。
(责任编辑:胡玉敏、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