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主”原则 “三结合”实施

2015-09-10 10:06:08王骏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2期
关键词:原则解题知识点

王骏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思想是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来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又在“三为主”的基础上加上一条“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主旨”,使之成为“四为主”原则。下面我就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四为主”原则于备、教、练三个教学环节及其成效进行简单剖析。

一、与备课结合

贯彻“四为主”原则在备课写教案时,不仅要想到用什么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更要考虑到通过课堂的一系列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不论哪个知识点的复习,都要紧扣双基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那么这种单一化的目标会不会使教学方法千篇一律而陷入“程式化”中去呢?当然有这个可能。因此我们要求在备课上必须努力做到“巧”、“新”、“精”。

所谓“巧”,就是在设计过程中,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力图用最简明的方法取得最大的效果。如“压缩语段”这个知识点,学生往往抓不住要点,我们备课组设计了三种方法:先用“分层法”把语段分为几个层次,再用“摘取法”归纳每层要点,接着用“合取法”把相同意思的句子合二为一,最后根据题意留主去次概括要点。这样以简化繁的教法让学生易于掌握,考试中也颇见实效。

所谓“新”,就是在设计教学中要有新意,即要抓住文章的“眼”。有的文章“眼”在于选材、取材,有的“眼”在于结构,有的“眼”在于遣词造句,这些往往都是学生事先在自我复习中无法找到的。只有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内容确实为自己所想不到的,他们才会对课堂教学发生兴趣。

所谓“精”,就是平时所讲的“精讲多练”的“精”。“精讲”不等于“少讲”,而要在质量上下功夫。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一句千钧”,一句话往往是从十几篇参考资料、几昼夜思考中浓缩出来的精粹,所以课堂中的每一句话、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要在课时设计中考虑好。

二、与教课结合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有目的地活动、训练。

1. 培养非智力因素,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但对人的“认知”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发现不少掉队的学生,大多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后缺乏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必要的辅助帮助,以致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会不断提高。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用平等协商的办法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让学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二是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三是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积极评价,激发其成功感,使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2. 以教师的创造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我们在上复习课时,制定了一个总体思路模式:典型例句训练—理论归纳—高考命题思路—模拟高考训练—高考展望,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各种新的方法,将自己的创造性蕴涵整个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与练习结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面广量大,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成绩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高三学生由于其他作业很多,花在语文复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使语文学科成为主课中的副课。如何加强语文的训练效果呢?我们的做法是:少作业,重评讲,强化课外能力。

在课堂45分钟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注重对练习的评讲,每一个题的评讲注意从考查知识点的来源,知识的综合点和思维捷径等方面作详尽的分析,注意解题思维的发散性、多样性、规律性,形成解题时繁、简、巧的统一。另外,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寻找课外知识信息,逐步养成自学能力:一是涉猎一些课外读物,收集巧妙的解题策略与技巧;二是鼓励优秀学生深化所学内容,借他山之石开拓自己的视野。

“四为主”教学原则中的“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主旨”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三结合”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四为主”教学使学生身怀“捕鱼之技”、“点金之术”,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

黎里中学)

猜你喜欢
原则解题知识点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用“同样多”解题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解题勿忘我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