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媛媛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了将近20年,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科研更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中小学教师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我们冷静仔细地思考,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有“五多五少”的现象,即根据更能深入研究的主题,回顾,报告更多,贯彻平时越少,“装门面”和“时尚”,不能联系实际;更多的短期效应,难以坚持;应对更高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主要有以下四个不佳表现:(1)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不正确的。虽然很多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研究”不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但为了满足专业的评估模具Ping Xian,获得行政奖励的需要,特别是很多中小学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简单地把科学理解为发表论文,老师产生了误导。教师参与科学研究,虽然目的清晰,但是不正确的;(2)话题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小学教师理论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科学研究为主,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然而,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为了实现早期目标,快速得到结果,就选择理论主题。这个话题是不合适的;(3)片面追求成果。有些教师申报课题后,对课题没有深入研究,甚至根本没有研究,急于写论文、出成果,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或者参加上级研究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活动,就到网上下载几篇文章,窃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上这些片面追求成果的做法,完全与教育科研的目的背道而驰,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策略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科研存在认识误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显现出一些管理盲点。这已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水平的制约因素,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关注。我认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必须先树立五种意识。
1.树立“先导”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育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工”的磨刀石。现实中一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的敬业精神的确令人敬佩:每天忙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之中,穿梭于教室、寝室、卫生包干区、办公室之间,“勤”字当头。但他们很少这样思考过:我是不是可以用更好的办法,更轻松的方式,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的方法、更轻松的方式从何而来,需要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探索,没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科研“先导”意识不强,科研意识淡薄的表现。实际上,不开展教育科研,根本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树立“科研先导”意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2.树立“主动”意识
教师没有教育科研意识,进行教育研究是不切实际的,没有意义。那种迫于评职称需要,迫于学校硬性规定的需要,不得不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他的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被动参加教育科研与主动参加教育科研相比,其工作质效是有天壤之别的。树立“主动”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只有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才有可能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3.树立“服务”意识
教育科研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三个服务”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实现其服务功能?必须靠近学校,教育工作,接近教师实践。脱离实际教育科研,好比植物丧失了土壤,必然会丧失基础,丧失生命力。
4.树立“过程”意识
许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很深的,只有那些教育专家的人才能成就;许多教师认为研究是冥想,关起门来,老师认为,这项研究是创建、形成家庭的理论。这些都是误会。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不仅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必须实现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追求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追求过程的基础上再追求结果。
5.树立“创新”意识
教育和科学研究过程本身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老师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不仅满足于简单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削减、复制,而且需要有能力、有勇气发现问题,在复杂多样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的研究价值,找出规律,解决问题;敢于摆脱原来旧模式的束缚,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墨守成规是教育研究的禁忌。
最后,教师和领导要逐渐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习惯,使之成为一种作风。
总之,只有把工作和教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育科研才可能真正发挥先导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才可能成为现实,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害怕影响教学质量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