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来拯救你

2015-09-10 07:22张纳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黄鸡鲨鱼小鸡

张纳

我是你的一部分,无论是悲伤还是绝望,我身在其中;海岸是如此漫长,黑夜是那么孤寂,你如繁星落入大地,引领人类向海洋深处,寻找天空,我是你的一部分……这是《保护鲨鱼》展览现场一位艺术家的诗歌,侨福芳草地周年庆典的主题是探索海洋奥秘,“面对海洋”艺术家行动,一系列的拯救鲨鱼的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侨福芳草地等地,呈现出大面积的鲨鱼。艺术家们说,高速工业化,人口激增,过度伐林,超载放牧,气候变暖,化学品滥用……我们有时通过过度放生和引进导致它们无节制生长,有时又通过毁灭性的开采与猎杀使其奄奄一息。看起来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主宰着动物的一呼一吸……

艺术家黎薇在红砖美术馆呈现的作品《没有人在乎》,像是一场戏谑的游戏,罗兰夫人说“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黎薇会说“我不用认识人,我直接尊重动物。”人类很愚蠢,常常把这种愚蠢延续到其他生物。爱是完全无私的东西,包括对自己的自省以及对别人的责任,“要求自己,使劲地要求自己,尽你所有力量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第一期侨福艺动和摩纳哥海洋博物馆共同发起的以《保护鲨鱼》 (On Sharks & Humanity) 为题的国际艺术巡回展,通过艺术家参与、观念介入和理性分析, 推广“保护鲨鱼,拒食鱼翅;拒绝过度捕捞,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社会公益目标。

这个全球艺术巡回展,2014年6月始于摩纳哥海洋博物馆,2015年5月巡至俄罗斯莫斯科叶卡捷琳娜文化基金会之后终于回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前两站相比,国博展的规模和人数要远远大于前者,有34位艺术家和动物保护者参加,共计35件作品。

《保护鲨鱼》展得到了来自摩纳哥、俄罗斯、美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及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的艺术家、动物保护组织、诗人、体育明星和演员等的积极响应,形成了具有跨学科的艺术实践,即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聚焦于与保护鲨鱼相关的社会、经济、 文化、生物、习俗等议题,以唤醒人类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与行动。它以跨 文化和多元角度,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诗歌、影像、社会学、生物学、纪录片、公益广告整合成新的视觉分析——参与者从不同视点表现和解读了鲨鱼与人类、鲨鱼与海洋生物之间的共存关系。

这次展览以艺术家的参与为出发点,其艺术目标与海洋博物馆和动物保护组织致力于保护鲨鱼的计划和行动相一致。参展艺术家根据主题和语境进行了或观念或语言或形式的表现,创作了极具视觉张力和视觉哲理的作品,既有运用媒介的丰富性,也有表现主题的多样性。该展充分反映了参与者的想象力、判断力、创造性及社会责任感——既讽喻和警醒人类的贪欲,又倡导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性,有助于公众更深入了解“神秘”鲨鱼与人类之关系,以克服人类未知的恐惧,并让观众不得不面对一个真实而常被漠视的现实,做出各自的沉思与抉择。

年仅7岁的儿童画家黄敬恒的绘画作品为此次展览的跨学科概念添加了意想不到的童趣,他通过天真的视角用鲜明的颜色绘画出一头卡通风格的鲨鱼在大海流泪。漫画话框内的标题“不要杀我”写出了鲨鱼的心声,儿童对鲨鱼的 人性化表述让观众不得不面对鲨鱼可怜的命运。这种天真弥漫的着色风格给于作品自然写实的味道,儿童视角和创作取得观众的同情。这幅作品更重要地结合了两代人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梁永光:你不必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也可看到如果我们作为消费者停止对鱼翅的需求,供应链另一端的卖方也将随之终结杀戮

过去三年间,梁永光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遍布亚洲的数十亿美元规模的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真相,梁永光造访了十个不同的国家。他在河内拍摄过黑熊取胆,在苏门答腊拍摄过蟒蛇被剥皮,在桂林拍摄过老虎养殖场,在印尼婆罗洲拍摄过失去双亲的孤儿小猩猩。

然而,在拍摄工作中他看到的所有动物里,只有一种他也曾是其消费者——鲨鱼。生长在旧金山附近的华人移民家庭,梁永光小时候跟随父母参加过许多唐人街的婚宴,而他们总会端上一道鱼翅羹。

那时,他的叔叔婶婶们告诉我一定要把鱼翅羹喝完,因为鱼翅很昂贵。如今,梁永光告诉他的孩子们不要食用鱼翅羹,因为鲨鱼很珍贵。这次的展览不是关于对过去的愧疚之情,也不在于批判传统或是以鱼翅业谋生的人们。 是的,这正是关乎修正当下作为而扭转乾坤之势。你不必是一位海洋生物爱好者,也可懂得急剧下降的鲨鱼数量会令我们的地球失去平衡。你不必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也可看到如果我们作为消费者停止对鱼翅的需求,供应链另 一端的卖方也将随之终结杀戮。

艺术家杨凯从小在海边长大,他对无边蔚蓝大海的深厚情怀,螃蟹、海龟、龙虾、蝙蝠鱼……这些大海中脆弱生命的形 象对他而言很清晰,在他的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但这一次,艺术家决定开始关注那一度被视作海洋中最具威慑力的生命——鲨鱼。当海水受到污染,有害物体会被藻类吸收,随之被浮游生物和鱼虾采食,体型较大的鱼类又吞食体型较小的,此中每一环节都是对污染物的浓缩与累积。因为大自然食物链而导致的这种污染物的累积作用,在鲨鱼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艺术家一直坚持用当代水墨表达对社会的思考与传统的再生。在【杀生丸】 系列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视野观察感受鲨鱼,而同时,乌黑的水墨一反人们对“湛蓝大海”的期待,这或许是对未来的一种预示:蔚蓝的海洋已渐 逝,乌黑的海水将泛滥。

在对“人”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强调了5个多世纪之后,我们也应始终记得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杀生丸是妖,但其受助于人,而后助人,体现着人类与自然、动物间不可置否的共生关系,这便是艺术家对此系列命名之源。中国古代神话亦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搜神记》卷十二),艺术家希望,当一天我们可以拒珍珠之惑,不使鲛人轻弹泪,人类与动物便终成为彼此间的杀生丸。

一件绘画作品的产生,依赖着颜料。颜料的涂抹方式和颜料的自身属性决定着感观。颜料与作品第一次发生实在联系,一般是从锡管中被挤出来的那一刻。如果把绘画作品当作一个生命体,那颜料被挤出锡管时就很有意思。

“挤:施加压力使从孔隙中出来。”这条字典里的释义,使我联想到生命在艰难生活和无情岁月中的磨砺。挤,的确是用来形容生命状态的好词儿,无论你有多高贵和多卑微,你都要与时间、空间、对手挤挤。挤,是一种生命体验。而颜料被直接定格在画布之上,与它本身被挤压产生了联系。

最初了解鲨鱼,是少年时期在电影和一些专题节目中,它捕食的凶狠与血腥场景是那时我印象最深刻的。而在野生救援国际环保组织那里了解到了另外的一方面有关鲨鱼的信息,使他很震惊:中国是鱼翅最大的消费市场,全球每年被宰杀的鲨鱼数量接近一亿头,人类的入侵行为挤压了鲨鱼的生存空间。在看到这些资料时,在心里出现了四条鲨鱼的形象,一条正在凶狠掠食的鲨鱼,一条在中国传统水纹式样里翻腾的鲨鱼;一条被侵害、被血色包围着的鲨鱼;一条被用挤压的乱线组成的鲨鱼。而艺术家只是把对它们的这些认知同时固定在了画面上。

黎薇在红砖美术馆呈现的作品《没有人在乎》,像是一场戏谑的游戏,充满了悬念。展览开幕式现场由三部分组成:充斥着莫名其妙死去的小鸡房间,满窗绿豆蝇的脏兮兮的卧室,摆满令人垂涎欲滴的鸡肉盛宴房间,此三部分构成了《没有人在乎》这件作品。

死去的小黄鸡来自黎薇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母亲一次又一次买回小鸡作为他的玩具,他少不谙世,常常眼睁睁地看着小黄鸡一个一个死去,于是黎薇在院子中给小鸡埋了一尊又一尊小小的坟墓,为它们祈祷。而真正长大之后,才明白其中小黄鸡面临的被选择,以及死亡命运的根源。

这个展览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最近黎薇会在巴黎亚洲艺术博览会和公开的网络平台上卖这些“死去”的小黄鸡,也会把销售讯息挂在facebook上,一千块钱一只,不预设藏家,每人都可以成为小黄鸡的拥有者。并且建立了小黄鸡的社交平台,藏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小黄鸡以后的命运……

认识黎薇很多年,在别人看来他一直处在愤怒的情绪中,看过他在微博上救助流浪狗,为受伤的小猫鸣不平,直面城市中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灾难。有一次他做了一个作品,把自己绑在垃圾袋里面,他的狗毛毛打扮成流浪狗的样子,围绕着垃圾袋不断的寻找,最后他自己打开垃圾袋从里面出来。

这个作品给人最直觉的感觉是,人就是垃圾。

罗兰夫人说“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作为艺术家的黎薇早已经百炼成钢,他笑称那是分裂和变态——对人的严格要求是百炼钢,对动物的悲悯是绕指柔。

人类要非常清晰和时刻警醒自己在做什么,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没有人在乎”,是一切灾难的原罪,人必须要学会跟自然相处。

Q:为什么会是小黄鸡?

A:儿时最不好的记忆是我妈拿回一纸盒小鸡,因为我很在乎它们,但是无论如何都养不活它们。

四个月前我跟我妈谈到自己小时候因为没有把控自己的能力,所以导致小黄鸡一个个死去,但是我认为我现在有对它们好的能力了,我妈受了感召,竟然又给我买回来一笼子小鸡。我跟我妈说我最近会什么都不干,一心一意养鸡。最后十只小鸡只有一只活下来了。我实在回天乏术,因为这种小生命非常脆弱。

我后来认真的想了很久,然后经过反复调查饲养场,才弄明白因为人们生活中大量需要的是母鸡和鸡蛋,所以出壳的小公鸡会被成批的弄死。小鸡一出壳,有饲养人员用翻肛的形式来检查公母,小公鸡一般都会像乒乓球一样被撇到检查员后面的墙上。

能在市面上买到的被当做玩具出售的小鸡,基本上都是从饲养场这个鬼门关前逃过一劫的,但是所谓的“活下来”是有幸还是不幸也不得而知。

每天各大养殖场里面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杀戮有很多种方式,最让人胆寒的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死亡——虽然视觉上未必血淋淋。原因仅仅就是人类需要。

Q:展览在不经意间开始了,它什么时候会结束?

A:实际上这是一个艺术项目,个展仅仅是开始而已,接下来我会以一千块钱人民币一只的价格向全世界公开售卖这些“死去”的小黄鸡。至于什么时候结束我还不知道。

Q:罗兰夫人讲过这句话“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你是怎么看的?

A:人的感情是非常狭隘的,需要条件的。但是动物的那种情感是天性和本能,它们做的事情都是要在环境中活下来,繁衍后代。我觉得这个世界最不需要繁殖的就是人类。

“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换做我,我会说我不用认识人,我直接就尊重动物。人类很愚蠢,还会经常把这种愚蠢延续到其他生物。爱应该是完全无私的东西,包括对自己的自省以及对别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对别人提出要求。

小鸡会成为人类最初的“玩具”是因为它们看起来那么好,那么和谐、那么萌蠢,那么没有攻击性,人类仅凭一些幼稚的视觉经验就把这些自己臆想的最愚蠢的词汇强加给它们。一意孤行的让它们成为了玩具。

就像是我早年做“孔雀”,人们说孔雀好,象征着吉祥如意,其实孔雀是一种攻击性非常强的动物,只有在求偶或者争夺地盘准备厮打的时候才会开屏。跟吉祥没有任何关系。

人总是把自己特别愚蠢的意识强加给其他动物,若是动物能说人话,肯定是在耻笑人。

Q:作品的一部分还有苍蝇,苍蝇和小黄鸡的共通之处有哪些?

A:是绿豆蝇,窗户上爬满了绿豆蝇,房间里面惟一的生命就是绿豆蝇,只有在有腐尸的时候才会有绿豆蝇。它们喜欢高温湿热的环境,是大自然的清道夫,是分解者,我们死亡之后,最亲近和围观人的就是绿豆蝇。

我跟现场观众聊了很多,人们乐意跟我交流,有人说我研究过绿豆蝇,是食腐的动物,是不是暗示着这个房间里面死过人呢?

苍蝇和小黄鸡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物,又是我们最不熟悉的生物。

我们只是具有少许的视觉经验,其实对这些动物并不了解。你仔细观察小黄鸡的脸,就像是愤怒的小鸟。它们都是具有攻击性的,我小时候险些被小黄鸡啄瞎了眼。

Q:人和动物的关系是怎样的?

A: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在我原来工作室的楼顶上,住着一窝耗子。我早就发现了,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它们在屋顶上哗啦哗啦的走。我就跟它们讲,兄弟们,我很高兴跟你们同住,但是请不要越雷池。它们就真的没有给我捣乱过。有一段时间我去欧洲,我的助理按照她的解决方式在工作室中弄了一个粘鼠板——是非常强烈的一种胶,老鼠的身体是挣脱不了胶水的。以老鼠的性格和生存方式,它会一直挣扎,一边挣扎一边叫,它的家人听到叫声会过来救它,会导致一家人都被粘在那个上面。

立毙还算人道,但是它要活活挣扎几天。我要求我的助手扔掉了所有的粘鼠板,并严令禁止她再这么做。

老鼠每分钟都要进食,人类认为它偷粮食,传播病菌。我做过一个作品是一袋垃圾,有四张图,第一张图是一个黑垃圾袋,第二张图是我利用了我的狗毛毛,我让摄影师修图的时候把毛毛修的像是流浪狗,而其实是我在垃圾袋里面,所以,脏的毛毛一直在垃圾袋里面找我。第三张图也是毛毛围绕着垃圾袋转来转去,第四张,就是我从袋子里面出来。

很多人图解说人类是垃圾,人们的想法是对的,我们就是垃圾,也是最大的垃圾制造者。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说:吃垃圾的狗和老鼠并没有本质区别,可按照人类的普世逻辑:狗对人类非常忠诚,所以狗吃垃圾是没问题的,但是老鼠吃垃圾就是恶心的,是病毒的传播者,其实谁是原罪呢?

人是垃圾,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Q:这是很聪明的一件作品啊!

A:我一般很少做那种非常聪明的作品,如果我们还在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是这个地球的中心,那太可笑了。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玉林狗肉节,没有人虐待动物,这个世界的动物就会很好么?就像是养殖场的存在,归真堂的存在全部是以动物一生的尊严作为代价,这算这个世界没有虐待么?

Q:我们拿什么拯救动物?

A:动物太真实了,它们也有自己的伎俩、玩笑,游戏,但是它们始终是善意的,不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任何本质上的伤害。有人说,狮子吃羚羊,羚羊很可怜,但是动物也要活着。动物的一切行为是遵循自然真相的。

我觉得进化论特别毁人,进化这个词首先就代表鄙视和蔑视,后长出来的生物比之前的更高级么?人真的是高级生物么?

小时候我奶奶跟我说,你千万别碰壁虎,碰了之后手上就会长癞。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的麻烦让人对一种生物产生歧视和恐惧。其实不管是你重金购买的四合院还是装修的假巴洛克式的小公寓,对于壁虎这种生物来说,就是人家爬来爬去的墙壁而已。因为人类的分别心,建立了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并且让这种不公平不停地增长,然后人自己都失心疯了。

这个世界没有国界没有圈子,只有人。当你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人类本身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解的,你绝对可以用行动来改变很多东西。

要求自己,使劲地要求自己,尽你所有力量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猜你喜欢
黄鸡鲨鱼小鸡
抓小鸡
乱用成语的忘忘熊
闪电小鸡
鲨鱼
小鸡想飞
淘气的小黄鸡
鲨鱼来袭
鲨鱼之最
背负恶名的鲨鱼
纸杯小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