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军 袁玉涛
1.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大批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得农村出现了大批缺少父母监管、关爱、教育的孩子,通常将这群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与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社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话题,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对策,以便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
2.2研究法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方面的论文、论著,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的发展动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需要,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调查问卷。
2.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数据,运用SPSss.8.0进行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体育课开设情况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应在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三、四、五、六年级应在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初中每周应开设二节体育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仅有34%的学校基本符合要求,主要原因是缺少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缺乏,领导不重视,追求升学率,等等。
3.2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村装的留守儿童调查表明:篮球、乒乓球、打沙包、踢毽子、弹玻璃球、羽毛球、跳皮筋、游戏等体育活动深受留守儿童的喜爱。
3.3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调查表明:有46.3%的留守儿童与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31.3%的儿童个人单独活动,有22.4%与兄弟姐妹在一起活动,但多数是留守儿童一起参与活动。
3.4留守儿童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
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就是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可以反映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每周1次,占6.5%;每周2次,占44.5%;每周3次,占27.7%;每周4次,占21.3%,可见留守儿童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
3.5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段:下午的,占53.2%;早晨的,占26.2%;晚上的,占11.4%;中午的,占9.2%。大部分农村下午放学时间较早,一些留守儿童放学后,便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因此,下午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
3.6留守儿童每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决定运动强度,锻炼的时间长,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调查表明: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21至30分钟,占35.3%;31至60分钟,占28.1%;60分钟以上,占37.7%;20分钟以下,占9.3%。从持续时间看,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
3.7留守儿童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所在学校体育课十分满意的占23%;基本满意的占45%;不满意的占32%。对学校场地器材十分满意的占17%;基本满意的占49%;不满意的占34%。
4.结论建议
4.1结论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场地器材缺乏,领导不重视。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形式简单,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其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不理想。
4.2建议
学校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提高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比如拔河、跳绳等,使留守儿童融入班集体中,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场地器材是影响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根据国家《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进行体育器材的配备与场地的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安全的运动体育活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姚远.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研究[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
[2]刘瀚文.抚顺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sk2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