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法,培养能力

2015-09-10 07:22魏丽英
考试周刊 2015年37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语文

魏丽英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学生须能读书、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些精辟的论述,不仅指出了语文教育的目的,而且阐述了语文教育的方法;不仅击中了教学的时弊,而且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要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自由王国——不需要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以法教导学,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以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过程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称得上是天衣无缝。其实这样的教学程序与设计,就没有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更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天地,又怎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呢?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努力探索,摸索出了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一、启发引导,学会思考

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应该知道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教师要扮演好导航者的角色,不要越权,更不要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言论,要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与教材进行交流。我想只有激发学生对教材的浓厚兴趣,才能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加深学生感悟,让学生觉得阅读教材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教学时,千万不要让学生觉得阅读就是为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这样学起来就会显得很被动,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诱饵,认真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思想、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教学目的水到渠成。

二、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让教与学有机统一呢?我认为首先在于指导学生懂得确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即让学生心中有数:阅读一篇文章主要是学什么,从何学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才能实现主动学习的目标,从而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自己摆在主体位置上。小学语文教材大致有几种体裁:1.写人记事;2.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3.写景或状物;4.常识性说明文;5.古诗、文言文和少量的现代诗。要引导学生准确确定阅读目标,首先应引导学生辨析文章体裁,启发他们以相应的文体为依据,自我确定所学课文的阅读目标。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我先引导学生辨析这是一篇记事文章,然后凭借记事文体特点确定阅读目标为: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又如《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根据文体特点,在默读课文后,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时学生的学习目标就很明确,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而是借树木的成长,比喻人的成长。这样,借物喻人这类文章的教学就容易多了。通过实践,我感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因文而异自我确实目标的能力,不但能形成,而且会日益提高。

三、激励质疑,体现主体

质疑是创造之母,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实验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答案。如《自然之道》一文,向导的态度、做法就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展个性化感受的点,此时,我引导学生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你的观点依据又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活跃到了极点,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而且理由充足有条理,谁也不甘示弱。这样,在学生的一番激烈争论以后,再让他们就此事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则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大自然中的现象十分复杂,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当人自作聪明时,就可能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老师不是一味地下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之后,最终明确了做事情要遵循“自然之道”。如此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去发现,去探索,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

四、引发求异,培养创新

求异思维就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智能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提出具有多向性、多角度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启发学生全方面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落框,不进套,不人云亦云。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诸葛亮除了请鲁肃帮忙草船借箭,你还有其他办法让诸葛亮如期完成任务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有的说:“请鲁肃偷偷准备足够造箭的材料与工人。”有的说:“说服诸葛亮以大局为重。”……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比较,看哪种方法最好。最后一致同意还是诸葛亮的办法好,难怪周瑜都不得不得叹服他。这样既激励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求异,又重视让学生自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自学中得到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犹如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便能自主地开启知识的智慧之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