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涌
摘 要: 人文精神重构体现为文学教育的回归,在于新教材选文的兼收并蓄,在于密切联系生活的指导思想的明确。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发展 个性
曾经,在市俗化、商品化思想潮流的影响和实用性社会意识的推动下,语文课成了“工具箱”,于是文质兼美的《荷塘月色》被切割肢解,作为提高遣词析句能力的“样本”;葛朗台、阿Q、孔乙己无一例外地被意识形态化,成了反封建、批小资的典型。人文精神的淡漠、个性的缺失使语文教学步履维艰,乃至遭遇世纪末的尴尬——以《北京文学》为首的口诛笔伐。所幸的是,伴随新世纪的钟声,语文新教材在“素质教育”的呐喊声中闪亮登场。
一、人文精神重构
旧教材体系中,文学作品并没有独立地位,附着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板块,而在新教材《高中语文(试验本)》中则占到总量的60%,其中高二课本全部是文学作品,高三课本的文学作品含量占三分之二。“文学即入学”,高尔基如是说。文学能陶冶、塑造人性,文学教育让学生感受复杂的人生、体悟多面的人格。北大中文系的钱理君教授在与学者摩罗进行关于语文教育的对话时谈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为了做人可以牺牲一切,这是鼓励我们建立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人文内蕴丰富的文学作品能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使人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也不至于走向绝对虚无。初一册教科书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告诉学生要树立人生目标,要不畏艰难、永不停息地追求美好的人生。这对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美感的熏陶。
旧教材在选择思路上带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对政治思想考虑较多,对文学、美感考虑少;对作家名气考虑较多,对作品质量考虑较少;对社会需要考虑较多,对人的心灵考虑较少。在这种政治标准衡量下,学生只知道鲁迅、茅盾、丁玲,不知道沈从文、钱钟书、林语堂;只懂得契诃夫、巴尔扎克,没听说过卡夫卡、马尔克斯,享受不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体会不到人心灵的丰富和个性舒张,新教材在选文上体现文化宽容,展示开放气度,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房龙的《宽容的序言》,从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到余秋雨的《道士塔》,精品迭出,美不胜收。此外,《荷塘月色》中被拦腰删削的一大段描写青年男女嬉月的文字及如刚出浴的美人等句子补回来了,《过万重山漫想》中“我的思想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在姆的长征中……”等三段功利色彩较浓的文字被进行了合理删割。新教材兼收并蓄的选材思路使学生具有广阔自由的空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他们领悟到生活的庄重;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让他们顿生崇敬景仰之情;孙犁的《黄鹂》更让他们平添一份难以释怀的对生命和大自然关注的真情。丰富多彩的选文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感悟到文学的无穷魅力。
于漪老师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说,应当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关注人生意义,关注社会命运,高扬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而这些人文内涵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机械的训练所能领略的,而是通过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越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把握文章的人文内涵。新编高中教材按“人生、自然、科学、家庭、想象”编排单元,还课堂以生活,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生活,激起他们生活中哪怕一闪而过的思想感情的浪花。
二、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首先体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旧教材沿用革命和反革命、先进和落后的二元对立观念解释一切文学,建立一套缺乏人情味的阐释系统,再好的文学作品也会被它解读得味同嚼蜡,扭曲得面目全非。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可谓融会百家、博大精深,可教材中它的主题却被简单地解读为“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历史趋势”。一句专断的结论掩盖了那么多血肉丰满、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代替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剥夺学生对小说的感悟和思考。新教材则摒弃了“话语霸权”,从符合人性角度提供多个切入点,提倡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得出自己的看洼。如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到一种升华的美感,并在跟随作者寻求解脱又难以越脱的精神之旅中体验到一种人生的味、入世与出世的边缘彷徨,不必被政治色彩浓厚的“大革命失败后的苦闷与忧郁”图解。如此多视角的审美认识能使学生在感情与理性、美与丑的碰撞中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还体现为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积极倡导。新教材力图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在教材内容优化、教材体系确定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地增加评点、批语之类的文字,尤其教科书中的补白性的小方块,不论是对课文作者、作者背景的介绍还是对作品本身的评论,都不轻易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得出结论。教材还引进一些自学语文的方法,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课文后的练习在保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开放性练习,突出“探究”、“体验”、“讨论”等练习方式,部分练习还有拓展性内容,如《鸿门宴》课后就有一题提供人们对项羽有“妇人之仁”和“君子之度”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展开讨论,拓宽思维空间,所有开放性练习倡导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总之,重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新教材给我们的极大启示,是对我们的极大挑战。在应试教育体制未能完全改变的形势下,奏响人文凯歌、展现个性风采的确是件难事。但我们不能因此在应试教育制度的阴影下徘徊或“穿新鞋,走老路”,而应努力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自身独立个性、自由精神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