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皎
虽然世界充满纷纷杂杂的接触,磨合,但是随着年龄渐长我们渐渐多了很多练习一个人的机会,与人交往,是看清世界,独处却是与自己交往,是看清自己。独处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整。独处时可以思考,可以回归本真,可以使身心得到应有的调节。独处更是一种艺术。独处让人学会成长,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的勇气,但是当你迈出尝试的第一步,你会发现,独处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练习一个人》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离开熟悉的生活,肆意散漫独居的一年。一个人去了曾经计划的双人游,才明白等待和依赖让自己错过多少美好。放下光鲜安稳的身份,不再计算月薪年薪;安静地投入到喜爱的事物里,却比任何时候更觉坦然。原来爱自己不必假于外物。 孤独并不值得歌颂,该歌颂的是接受人生这一真相的自己。练习一个人,发现等待和依靠徒有虚名。自此不会陷于厌倦,也不再责怪生活的遗憾。
如果相聚是很多人的狂欢,那么独处就是一个人的盛宴,就像那句写在书封面上的话一样“不言不语,时间过去,在孤独里饱满,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宇宙。人来人往,事成事败,不妨一个人慢慢走,自此不会陷于厌倦,也不再责怪生活的遗憾”。
Q=《北京青年》周刊A=陶立夏
Q:是什么样的冲动想去写这本书《练习一个人》?
A:辞去工作之后用很长时间适應无所事事的生活,努力褪去外企工作养成的作息与生活习惯,进行了很多的旅行,等一年快过去时发现积累的文章已经有了它们自己的主题和灵魂,《练习一个人》就这样诞生了。都是平时生活里一些细小的感受,拼成了一幅完整的画。
Q:平时的写作灵感来自于哪里?
A:看的书,旅行过的城市,只有我留意到的有趣的细节。还有我精彩的朋友们,以及与他们交谈时产生的畅想。
Q:随着《练习一个人》的热销,你的人气也在不断飙升,你觉得粉丝最喜欢你的是哪一点?
A:我并没有什么读者见面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不过微信公众平台“陶立夏”会有很多留言,比较多的一类是感谢我与他们分享生活点滴,看我每天更新的微信,看我拍的照片,发现生活中的美,觉得那些陌生城市也不再遥远。我想大家喜欢这种虽不见面但真实的陪伴分享吧。
Q: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A:客厅里有张很大的书桌,平时我就在那写稿、吃饭、看书。没有稿子要赶的晚上喜欢和朋友约了喝咖啡或者吃火锅。
Q:每天必做的让自己身心放松的事情是什么?或者说你会有意让自己进入“放松”的状态吗?
A:我喜欢点带香味的蜡烛,熟悉的美好的气味会让我觉得放松,还有听音乐。石黑一雄说放松状态下万事都更容易达成,我希望自己能尽量放松,少些纠结。
Q: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拥有?
A:在《分开旅行》中我曾写道:你要靠放弃来获得。这些年的经历验证了这句话:去除冗余才能拥有简洁明了的人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取舍之间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背后的功劳也要归功于帮助我督促我的编辑们。
Q:生活中,做与不做,选择与放下的标准是什么?
A:遵守道德准则的前提下,做你喜欢的事情就好。还有,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Q:翻译者,作家,摄影师,最喜欢的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A:这三样我都喜欢,它们像我精心缝制的三件外套,可以替换穿也可以搭配着穿。
Q: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能感觉到最强烈的“自己”?
A:写作的时候。
Q: 你曾说“如果可以选择生肖属相,我想我应该属箱型水母吧,短短数月的生命都在泛着蓝光四处漂移,因为没有坚硬的骨骼所以对世界没有所谓既定观点,容易生出厌弃之心。”能否再解释一下这样的心境。
A:这是我对自己的认知:我一直处于随遇而安的心境之下,有些泛泛的爱好,但真正喜欢的事物很少。爱得不容易,放弃得却很快,对不喜欢的东西,没有容忍力。
Q:往往什么时候去旅行,什么时候拿起笔,什么时候端起相机?
A:随时,只要你想就可以去做。
Q:对于写作来说,你所有的写,基于怎样的生活思想?
A:我的信条是:对这个世界仅仅旁观而不去思考其后的意义,是浪费生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我觉得这笑该是种欣慰的微笑。我无法和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或判断力的人相处。
Q:往往什么时候写作,在写的时候,会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吗?
A:想写就写,没有特别的时段。灵感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被忘记了,根本不会特意去想别的什么事。
Q:盛夏酷暑,心情仿佛也会变得燥热,能否给读者推荐两本书,并给出一些生活建议,帮我们清凉降温。
A:我想推荐三本书一本是西蒙·范·布伊的新书《分离的幻觉》马上就要上市了,从《爱始于冬季》这本书开始我就一直是他的忠实读者。还有一个是《一个人消失在世上》,这是一个精致的、优雅的、灵感四射的故事,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这本小说对我来说是个大惊喜,我向很多朋友都推荐过这本书。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安东尼·多尔的最近力作,也是他第一部长篇,同样是一本优雅的书。对于生活建议我觉得大家平时可以多吃点新鲜水果,多看书,与人为善,这样从心灵到身体都能觉得清凉舒爽。
《分离的幻象》
[英] 西蒙·范·布伊
两个二战幸存者、美国士兵约翰和德国士兵A,施加于彼此的片刻“怜悯”却改变了他们和他们所爱之人的一生——西蒙·范·布伊迷宫般的文字中,所有人都曾被孤独、绝望和恐惧撕碎,但通过隐秘的命运纽带,他们无一不战胜了自身的孤绝,通过爱和善意顽强地楔入他人的世界。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
[意]亚历山德罗·巴里科《海上钢琴师》作者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眼中自己的最佳作品。贾斯珀·格温,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四十三岁的某一天,他突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了厌倦。不久,他便开始一步步地从原来的生活中退隐了。从格温先生决意自我消隐的那一刻开始,一段跨越漫长时光的寻找自我之旅开始了。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美]安东尼·多尔
一个因短篇屡获嘉奖的美国作家,用出乎意料又似乎在意料之中的方式写了这个长达500页的关于“二战”的故事:他将故事以简短篇章的方式呈现。从柏林到圣马洛,从元首到矿工之子,这压根不是爱情故事,也算不上是寻宝传奇,只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缓慢述说,里面也有战争受害者的暴力行径,但更多是单纯的人如何在杀戮与正义之间徘徊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