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
三、四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关系到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这个学段的一个任务。如同婴儿牙牙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鼓励和表扬一样。在小学三年级这一学生作文起步的阶段,教师首先要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达到《课标》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轻松踏入习作的大门。
其实,作文起步并不难,它只不过是人们语言表达的书面化,用叶圣陶的话说就是“我手写我心”。做到以下“四有”即可。
一、有话可以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是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课程改革之后,作文教学便从三年级被降至一年级开始,一、二年级写话,三至六年级习作。
写话便是习作准备,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也是告诉我们,作文就是语言表达的书面形式,是表达自己思想、与别人沟通的一种文字途径。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生活中,首先要寻找一切说的机会,倾听孩子的述说。我们要让孩子们做的,正是尽一切可能观察与述说。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但表达是无意识的,有时是只言片语,有时甚至在观察之后表达仍在沉睡。我们要为孩子寻找一切说的机会,让他们学习用语言表达。我们甚至可以尝试让孩子只看不听,或只听不看等方式,然后述说,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我们可以这样开启孩子表达的欲望之门:“今天街上有什么变化?”“你为什么微笑?”“我觉得他……你呢?”“那种水果奶奶没有见过,你告诉奶奶水果的样子,好让奶奶去买。”当我们给了孩子5元钱,让孩子到水果店买些最喜欢的水果。“你跟叔叔说了什么?你只想买这种水果吗?下次再买水果,你会注意什么?”在孩子们表达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讲,不要为了规范而打断孩子的话。如果那样,孩子们就会失去表达的兴趣与信心,导致每说一句话之前都会问“我这样说行不行?”,以致因为犹豫而沉默不语。我们要做的就是倾听与尊重,并用诚恳的微笑表示理解与支持。
说话方式,应由易到难,先是一句再到一段,看到某个事情,先培养孩子说一句话,在此基础上,鼓励多说一句、两句,连成一段,这就是口头作文。其次,作文通过口头交流,引领孩子多角度思考。当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之后发现,观察事物可以选取很多角度,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是截然不同的,那种欣喜会让孩子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从而让孩子们听从自己心灵的声音,坚信每天阅读的世界可以有无数版本的描述与解说。
二、有事可以写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很小,大部分两点一线,是学校、家庭之间的摆钟。学生写起作文自然枯燥,写作更多想写什么,无话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是普通的学生。
春天,可以和孩子踏青、郊游、放风筝;夏天,可以和孩子游泳、钓鱼、做冰淇淋;秋天,逛公园、登山、划船;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扫雪,等等。当然,不一定刻意为之,哪怕串门、走亲戚,带着孩子与他人、他人的孩子接触、交谈,丰富他们单调的生活,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更要走出家门,寻找同龄人,让他与别人交往中,积淀对生活的阅读、理解,拓宽观察思考社会的视野。
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需要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可以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习作中的精彩镜头也多了起来。
三、有样可以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语文教材中,习作基本上都安排了一篇范文,让学生仿着去写,从模仿到半模仿,直至完全独立写作,它是作文的一条基本规律。
“读书万卷,行万里路”。学生可以看些课外优秀作文选,让学生从同龄人中学习如何观察周围世界,如何描述自己的生活。古诗词中的名篇佳作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国粹,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学生丰富语言、提高语文水平大有益处。让学生结合学习情境,仿写创编诗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三年级开始,坚持让学生背诵《课标》推荐的古诗词,并向学生渗透“学以致用”的观念,把各种特殊时间如节日,作为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背相应的诗歌,并仿写或创编诗歌。但诗歌的一些严格的格式如对偶、押韵等则不用太讲究。如一年四季到来时,让学生背诵与四季有关的诗歌,如春天时让学生背《春日》、《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并根据观察到的春天景色仿写一首。这些“诗”有时也免不了幼稚,免不了缺乏逻辑,但有表达形式的模仿和创新,有表达的欲望和热情,这不正是习作起步阶段我们想看到的“乐于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吗?
“读一本好书,就在和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歌德)读中外名著,孩子就好比在与人类文化历史中的伟人交谈、与人类精神家园中的大师对话。这样,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积淀的世纪典范,呈现在孩子面前。当然,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感激发情感,以思想碰撞思想,不仅是写作的榜样,更有人格的魅力,对社会、人生、生命价值的思考,这才是文章的灵魂。
四、有情可以吐
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孩子习作中,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能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多年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助人便是让座,扶盲人过马路,帮助同学解题;父母关心,便是雨夜送医院就医,雨天送伞(雨披)等。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中,也是如此,有近三分之一孩子家发生了火灾或者重大困难,难道每个人真的都碰到了吗?难道每天都有这么多盲人要过马路吗?一看,便使人感到虚假。
究其原因,作文启蒙时,家长、老师包办过多,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实的情感隐藏起来,没有展出的机会,往往作文“千人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积极引发学生个性化思考,个性化体验,个性化表达。”
尊重孩子的思考,不要扼杀孩子自由创新的萌芽。
有个孩子作文中写“蚂蚁”:这么多蚂蚁才能搬动这块小面包块,真是力量太小了,估计吃得太少了,力量不大。我要多吃一些,长得壮壮的,不能像小蚂蚁。而经过教师一改:这么多蚂蚁一起来搬动这块小面包块,真是团结力量大呀,我们要像蚂蚁一样,在生活中与别人合作,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费尔特曾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才会“自由”和“不受束缚”,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只要指导方法得当,其实,习作的起步,就可以这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