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
摘 要: 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虽然内容不一样,但是属于同类教材,教师针对这类口语交际往往采用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相同的教学模式。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它们是同类教材,但是不同的教学内容所暗含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同类教学题材跨越一年级的两个学期,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是有所提升的,如果老师不关注教材的区别,采用同样的模式教学,就很容易使学生的口语交际练习原地踏步,从而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针对于同类教材出现的这些变化和教学目标的提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为孩子做好铺垫,搭好由易到难的过渡的桥梁。
关键词: 口语交际 同类教材 发展提升 铺垫方式
一
苏教版一年级教材的口语交际中,有一类叫做“听故事讲故事”,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努力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最后能较完整地讲述听到的小故事。这类口语交际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有两篇,一篇是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的《小猫钓鱼》,一篇是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的《小苹果树请医生》。两篇口语交际活泼生动,寓意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喜爱。
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两篇口语交际时,都习惯性地把课堂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听故事,教会学生认真倾听,记住故事的内容;第二部分是讲故事,教会学生勇于表达,讲述故事的情节。大家都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版块清晰,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所以老师们往往对这两篇口语交际用同一模式教学,甚至认为一年级下册的《小苹果树请医生》是对上册《小猫钓鱼》所学成果的复习和巩固。
如果仔细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两篇同类的口语交际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从《小猫钓鱼》到《小苹果树请医生》,跨越了六个月的语文学习时间,教学内容的改变,暗含的要求不排除对第一学期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但是更多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1.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增加了
《小猫钓鱼》只有小猫和猫妈妈两个角色,《小苹果树请医生》有树婆婆、小苹果树、喜鹊、猫头鹰、啄木鸟五个角色,理清一个复杂的关系网,记住每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
2.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复杂了
《小猫钓鱼》的主要情节变化有两个——小猫抓蜻蜓和小猫抓蝴蝶。《小苹果树请医生》的主要情节变化增加为四个——树婆婆的病情介绍、小苹果树分别请喜鹊、猫头鹰和啄木鸟来为树婆婆治病。不仅故事变长了,情节的起伏也更多了,学生要花费更多时间记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
3.故事中的知识基础丰富了
《小猫钓鱼》通过两个主要情节变化揭示了“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小苹果树请医生》通过四个主要情节变化要求孩子了解喜鹊、猫头鹰和啄木鸟各自的本领,还要适当学会品情——小苹果树对树婆婆的那种关爱之情。
4.故事中的语言交流更重要了
《小猫钓鱼》的故事只有图画内容的解说、复述,几乎没有语言对话,而且整个故事都是以陈述句形式出现,易于学生记忆。《小苹果树请医生》的对话十分丰富,人物在变换,交际也在变化,这些对话不是光靠观察图画就能进行的,这一部分语言内容超越了四幅图的表象,对于学生的听力练习、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我们的课程目标细化到了年段,就目前为止,新课标对这两课的要求从字面上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比较了两篇同类口语交际教材之后,我们开始读懂这些区别的潜台词——教材有变,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有提升,教学目标要变,教学方式也要变。如果用同样的模式教学这两篇同类口语交际,则最后的结果就是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原地踏步,从而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
针对同类教材出现的这些变化和教学目标的提升,我们应该做的是为孩子做好铺垫,搭好由易到难的过渡桥梁,将孩子带上一个更高的平台学习。针对这些区别,我在教学《小苹果树找医生》时,对教学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我想过渡的桥梁可以这样搭建。
1.分割动画了解故事情节
一年级孩子的思考逻辑的发展还不健全,《小苹果树请医生》的故事比较长,利用动画是个不错的方式。但是这段动画有六分钟时间,假如只是单一地从开始播放到结束,这个故事就只能在孩子的脑海里走个过场。所以我把六分钟的动画分割成四个部分——树婆婆生病、请喜鹊治病、请猫头鹰治病、啄木鸟把树婆婆的病治好了。在学生看动画、听故事的过程中,适当暂停播放,通过提问和解说等方式,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对故事留下了深刻印象。
2.出示填空回忆故事梗概
在孩子听完故事之后,我出示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内容填空——“老苹果树生病了,小苹果树请来了( ?摇)和(?摇 ?摇),但它们都不能治好老婆婆的病。最后,(?摇 ?摇)飞来了,治好了树婆婆的病”。这个填空巧妙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整个故事的人物关系和发展顺序,让学生明白了故事里有谁,要分几个步骤去说。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孩子讲故事的难度。
3.出示资料丰富知识基础
本课的故事讲述中涉及一些常识——喜鹊只会捉叶子上的虫子,猫头鹰抓老鼠不吃虫子,只有啄木鸟会捉树干里的虫子。上课时我逐步出示喜鹊、猫头鹰和啄木鸟的图片,配上课外搜集的资料,让孩子更了解这三种鸟儿的生活习性。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这些资料的补充,能帮助孩子们在拓展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基础。
4.涂色对话学习人物语言
故事中的对话语言很长,学生光靠听可能记忆的效果不佳,故事中交际的语言又来自于不同对象,如果不加以区分,则学生很容易混淆。我在上课的时候将不同对象的语言用不同颜色进行了区分——小苹果树用红色、喜鹊用绿色、猫头鹰用紫色、啄木鸟用黄色,力求在细节处为学生服务,所以在朗读对话时,学生没出现结结巴巴说不清楚的情况。
5.交流感受润色课堂表演
喜欢表演是孩子的天性,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表演作为学生理解故事的特殊方式,强调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小苹果树找医生》情节复杂,语言融入了较丰富的想象力,表演起来自然有难度。在表演之前,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你想演谁?你觉得这个角色应该怎样演?为什么?”孩子们在交流时各抒己见——小苹果树应该把眉头皱着,因为它心里很着急;喜鹊和猫头鹰帮不上忙,觉得很抱歉;啄木鸟因为是森林医生,所以很自信……学生的表演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所以与《小猫钓鱼》相比,演得更出色了。
针对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部分的两篇教材,我经过仔细区分后理清了暗藏在其中的语文素养提升的要求,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做了适当调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顺着老师搭建的由易到难的桥梁,语言训练得到了发展。如果把这两篇口语交际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便会错失这个语言练习的良好机会。
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材中还有部分类似的教材,比如一上的《介绍我自己》和一下的《说说我的家》,同为介绍类口语交际,前者介绍的是一个人,后者却提升为介绍三人以上。再如一下的《大家来讨论》和二上的《学会劝阻》,同样是对不合理现象的纠正,前者只要能找出错误所在,后者却要在指出错误的基础上,对这种现象用书面语言进行劝阻。如果老师在上课前能对这些暗含提升的教材仔细分析,针对教材的变化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做好铺垫,则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