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文本,引领对话

2015-09-10 07:22:44陈明财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鲈鱼师生文本

陈明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进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引入对话理论,打破教师“一言堂”,赋予学生言语权,标志着课堂教学的进步。那么,什么是“对话”呢?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这是平等的“你——我”关系。用之观照现代语文教学,我认为对话指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对话离不开文本,课堂上教师、学生要围绕文本进行多方对话。作为师生对话媒介,文本不仅是一种知识载体,一种可供开采的信息资源,更是一个有机的、活的生命体,是师生课堂研究的中心。当今许多教师都树立了“用教材教”的理念,那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其如何灵活使用好文本,引领课堂上的多方对话呢?

一、亲近文本,与作者对话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是实现语文多方对话的前提、基础、保证。教师除了在课前钻研教材,把文本读懂读透之外,首要任务就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亲近文本。教师必须找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深入浅出”、“深入趣出”、“深入巧出”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更快地走进文本,愿意读、乐意读、用心读,跟文本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

1.激趣引路。“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心理和生理出发,多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当中。如《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课伊始,教师从借箭准备工作入手,从诸葛亮吩咐鲁肃的话切入:“诸葛亮对这20条船提出三个要求,还说自有妙用。到底有何妙用呢?请你们认真读书,等会儿老师要请几个小诸葛亮告诉大家。”学生的兴趣被一下子激发起来,人人都想当小诸葛亮,个个捧起书本认真研读。

2.设疑引路。“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出发点,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疑,以疑引路,学生急于从文中找到答案,就会迫不及待地亲近文本。如《可爱的草塘》这一课,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道:“文中草塘在哪儿?作者刚到北大荒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草塘在北大荒。作者刚去那儿时,觉得一切都不习惯,没意思。”教师再问:“那么课题怎么说草塘可爱呢?现在让我们跟随小丽去草塘看一看,看看北大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蕴藏一对矛盾,造成悬念,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融入课文情境中。

3.以情引路。“情感”是人类最神圣、最微妙的心理现象,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蕴藏的情感基础上,选准动情点,用热情、激情、真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掀起灵感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景中,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在这里,人们曾经手捧鲜花,欢送总理;在这里,人们曾经手舞绸带,迎回总理。可是今天,没有鲜花,没有采绸,只有满腔的泪水、满心的悲痛……”教师的声音哽咽了,泪水夺眶而出,学生的心被震撼了,强烈感受到人们失去总理那种无法言喻的悲痛。教师请学生接下去读课文,全体学生读得非常投入、非常到位,因为他们和作者、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产生共鸣。

二、研读文本,与师生对话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尽情诵读、玩味、揣摩,感受作者的喜恶,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是学生对文本自我解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产生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疑惑、自己的思索,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亲历阅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让他们在互动中实现师生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最后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平等分享彼此思考、见解,交流彼此情感、观念与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个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老师,我认为课文中‘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这句话不够严密,应该在‘6000℃’前加上‘大约’,根据资料显示,现在还没有一种仪器可以测6000℃的高温。”说实在的,这个地方很多教师备课时都没想到,疏忽了。面对学生这一疑问,我随即组织大家讨论,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深刻认识到说明文用词的严密。

三、演绎文本,与角色对话

文本通过汉语言文字,将事物特点或事件经过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介绍与描述,让读者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并从中得到一些启迪。然而,有些文本显得较为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接受与理解,更别说有所感悟了。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师生共同表演故事,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以当事人身份与文中角色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感受。这样不但降低教材难度,而且增强趣味性。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大鲈鱼放掉。如果让学生作为一个局外人感受,是很难达到一定深度的。我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理解之后,让学生当汤姆的爸爸,其余学生当替补爸爸,教师当汤姆,演绎了一段父子对话:“汤姆”软硬兼施,请求“爸爸”让自己留下鲈鱼;“爸爸”晓之以理努力说服“儿子”放掉鲈鱼。在演绎父子对话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强大攻势”与“巧妙诱导”下,设身处地站在“爸爸”立场上,表演得非常投入,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劝“儿子”放掉鲈鱼。最终,“汤姆”明白了道理,恋恋不舍地放掉了这条来之不易的大鲈鱼。这样巧妙的角色转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在父子对话中不但理解了放掉鲈鱼的原因,还感悟到了做人道理。

四、改写文本,与自我对话

人们在阅读文章或观看影视时经常会这样想:要是主人公当时换另外一种方法处理问题,结局就不会那么悲惨了;要是当时时机没有那么凑巧,这个故事就不会这么美满了,好险。这种联想时刻存在,不影响作品生命,无法改变主人公命运,但这些联想融进读者、观众的观点及美好心愿。通过联想,人们对主人公个性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得到的启示会更深刻。语文教学中有时来一点这样的联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一个改写环节:让学生把文中某些地方改动一下,使这个历史的结局发生改变。这一方式让阅读过程成为充满智慧、挑战的探索和创造过程,成为学生充满热情地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创造性阅读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兴味盎然地研读、思考、发现、改写、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新惊喜;原来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既要懂天文、知地理,又要识人心,而且方方面面都必须考虑得极为周到。这样,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跃然于纸上、闪现于心中,结论的得出是如此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五、实践文本,与生活对话

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使师生劳而寡效;而结合生活就有丰富内容,会牵动学生心灵,注入充实的活力。学生与生活对话,就是学生在已有生活表象中发掘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文本产生共鸣,在对话中受到教育,并在生活中实践做人道理。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在理解为什么要把鲈鱼放掉后,教师说:“生活当中也有许多规定是要我们自觉遵守的,请你们用‘不管……都……’说一句话。”学生联系身边实际谈了许多,有的说:“在花园里,不管有没有被人看见,我们都不能随便摘花。”有的说:“自习课的时候,不管老师在不在,我们都应该遵守纪律。”有的说:“过马路时,不管有没有警察叔叔值勤,都不能闯红灯。”有的说:“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被人看见,我们都不能乱扔果皮纸屑。”……老师表扬他们说得好,并鼓励他们铭记“不管有没有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在平时生活中努力按照自己说的去做。教完《乡下孩子》后,领着孩子们上山秋游,寻找乡下孩子的乐趣,叫孩子们仿照课文写一首诗。孩子们玩得很尽兴,写出一首首稚嫩又充满童趣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拔一棵萝卜,逗乐了可爱的小白兔。折一支狗尾巴草,挠得小朋友咯咯直笑。采一兜野果,吃黑了我们的小嘴。哦,乡下孩子真是快乐的开心果。”我看了这首诗,不禁为之喝彩。是啊,与生活对话,不仅实践文本,更重要的是放飞学生的灵性。

实践证明,活用文本,拓宽对话教学领域,丰富对话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与多方对话的渴望。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情感交流、精神融通,实现自我超越、人格完善。

猜你喜欢
鲈鱼师生文本
舌尖上的四鳃鲈鱼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26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一叶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冬季9种必吃的食物
健康必读(2014年1期)2014-06-23 14:51:43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