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娟
摘 要: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散文家。在文学上,培根被认为是英国随笔的开山祖师。他的散文文字简洁凝练,充满入世精神,有浓郁的风格。杨自伍先生翻译的培根的随笔《那喀索斯—论自恋》,不仅再现了培根散文先叙述后议论的文风,更保留了原作结构严谨、构词巧妙、措辞凝练、笔锋雄健的意韵和神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杨自伍先生的翻译技巧,探讨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翻译过程中,其意韵与神韵是如何再现的。
关键词: 散文翻译 意韵 神韵
引言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散文家。在文学上,培根被认为是英国随笔的开山祖师。他的散文文字简洁凝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入世精神,一些精辟隽语广为传颂。王佐良先生翻译的散文《谈读书》中著名的句子“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在国内更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培根的作品在中国的诸多译者之中,亦以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最为人所称道,他的译文采用文言文体,多使用四字词语,彰显出培根的散文意蕴和神韵。《英国散文名篇欣赏》中杨自伍先生翻译的培根的随笔《那喀索斯——论自恋》也采用文言文体的形式,将原文442个单词的小品翻译为一篇用词只有499个汉字的短文,可谓精妙之至,不仅再现了培根散文先叙述后议论的文风,更保留了原作结构严谨、构词巧妙、措辞凝练、笔锋雄健的特征。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技巧,还是一门科学。他认为可以采用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翻译就是交际(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因此,评判一篇翻译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它能否被接受者即时看懂,能否起到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作用(高华丽,304)。此外,他还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疑问就能一目了然,即翻译的行文要流畅自然,读者无需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他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学说,即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提出了翻译必须达到的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高华丽,305)。本文将对通过杨自伍先生的译文研究,探讨散文翻译采用文言文体的翻译模式是如何保持原文意蕴和神韵的。
1.培根散文的特征
1.1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广义的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曲并列的文学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叙述、抒情、议论三种形式,侧重议论的被称为杂文,侧重抒情的就颇具诗意,即所谓的散文诗。狭义的散文就是指叙事和抒情并重的散文小品,在英语中被称为Essay,也就是随笔。散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此外,散文也具有同诗歌一般的节奏,散文的节奏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人们在读散文的时候,很自然地在有标点的地方,或在没有标点但意思上可以分开地方停顿一下。这种停顿可以作为一种划分散文节奏单位的标准或依据”(王佐良,475)“而在节奏的运用上一个常见的方式是使前后两、三句,或一个句子内的两、三个成分,平衡对称”(王佐良,479)。此外,节奏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征。总的来说,一篇优美的散文是意韵和神韵的完美结合,尤其对于散文诗而言,因此对于散文的翻译,不仅要求有语言上的忠实于原文,而且只有当能对原作意韵和神韵的同时兼顾,才会是一个好的翻译。
1.2培根散文意韵与神韵的结合
培根的散文大多短小精悍,句子长短交错,标点符号使用较为频繁,分号的使用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几乎每一个句子中都会使用一个甚至一个以上的分号。例如《谈读书》一文共计503个字,19个句子,使用了91个标点,其中分号使用31次;《谈美》全文394个字,14个句子,分号使用14次;《那喀索斯——论自恋》共422个字,6个句子,分号使用10次。在文体学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属于无声的停顿,既有语法功能又有文体的特征。正是这种建立在标点符号使用基础之上的无声的停顿,使得培根的散文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培根用词典雅,擅长先叙后议的写作手法,逻辑性强,论述鞭辟入里。由于培根本人还是一个哲学家,因此其散文也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杨自伍先生的译文及其特色分析
2.1四字词语的使用
四字词语是汉语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中使用最多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有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之分,前者可以自由拆分,如“欢欢喜喜”、“干净整齐”等,而后者不可拆分,像“爱屋及乌“、“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一些习语、成语,这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汉语言发展而保留下来的词,更具有文化、历史、民族的特色和意义,是汉语的精粹。这些四字词语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相对定型,音节优美,韵律整齐,具有信息功能、美学功能、表情功能、组篇功能,等等。 在培根散文的翻译中,大量的、儒雅的、蕴含丰富的四字词语展示出了浓厚的文言文的色彩。
2.2四字词语在翻译培根散文中的运用的分析
散文《那喀索斯——论自恋》是一篇短小的散文,只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了那喀索斯的故事。根据古希腊神话,那喀索斯是一个中貌美的少年,因过分迷恋自己,变成了水仙。这一段培根的语言节奏明快,言简意赅。
第一句:Narcissus is said to have been a man of wonderful beautiful,but intolerably proud,fastidious,and disdainful.杨自伍先生的译文为:那喀索斯,人称风度翩翩美少年,惟心性高傲,锱铢必较,蔑视一切,令人不堪(杨自伍,3)。在这个句子中,“风度翩翩美少年”用来翻译“a young man of wonderful beautiful”,使得原文中一种抽象的美具有视觉上的效果,“风度翩翩”意为形容青年人举止洒脱;“proud”意为“骄傲的”,用四字词语“心性高傲”来翻译很贴切;“fastidious”意为“吹毛求疵,爱挑剔的”,用 “锱铢必较” 来翻译也十分准确,符合该词文雅的色彩;“disdainful”意为“轻蔑的,鄙视的”,用“蔑视一切”来翻译也很贴切,而句尾的“令人不堪”翻译前文的“intolerably”,这种语序上的调整,使得前面的描述自有一种逻辑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仔细地读原句与译句,就会发现,译文中由于使用了较为古雅的文言文体,不仅忠实地保留了原文的意义,而且精确的四字词语和儒雅的句式保留了原文的节奏和意蕴。
第二句:Pleased with himself and despising all others,he led a solitary life in the woods and hunting grounds; with a few companions to whom he was all in all; followed also wherever he went by a nymph named Echo.此句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两个分号的使用,可以将该句分为三个并列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过去分词做的伴随状语再加上一个SVO;第二个层次为一个含有定语从句的介词短语;第三个层次是一个含有定语的过去分词。除了第一个句子有明确的主语“he”之外,其他两个层次更像是没有主语的结构(但有逻辑主语)。杨先生的译文为“自我陶醉,目无余子,常年出没于林泉猎场,优游岁月,与世人不相往来;有俦侣二三,如鱼得水;行踪所至,仙女跬步不离,芳名厄科。”,四字词语、层层递进的表达,恰好省掉了原句句子二、三层次时主语的缺失,看似独立但句子之间又有层层修饰的逻辑关系,做到了意美、形美的表达。
第三句:Living thus,he came by chance one day to a clear fountain,and (being in the heat of noon)lay down by it; when beholding in the water his own image,he fell into such a study and then into such a rapturous admiration of himself,that he could not be drawn away from gazing at the shadowy picture,but remained rooted to the spot till sense left him; and at last he was changed into the flower that bears his name; a flower which appears in the early spring; and is sacred to the infernal deities —Pluto,Prospine,and the Furies.杨先生的译文为:朝夕如此,一日偶至清泉一泓,时值晌午,天气炎热,遂卧躺泉边;俯视水中倒影,始而不觉凝神观照,继而自我恋慕,如痴如狂,谛视自家面貌若隐若现,良久不去;出神入定,有如树木扎根,直至感觉消失;终于变作水仙,名曰那喀索斯;水仙早春开花;遂为冥府诸神之祭品——普路托,普尔塞耳皮娜,复仇三女神。在这个句子的翻译中,杨先生使用了加词法,living thus 用“朝夕如此”来翻译,这种根据上下文语境上的改变,承接上文突出那喀索斯生活重复的状态;英语单词thus后面发﹝s﹞音,与汉语的“如此”具有音韵上的契合;接下来,用文言词语“始而……”“继而……”作为衔接描述那喀索斯心理的变化历程,“如痴如狂”翻译英语中的“a rapturous admiration of himself”,言简意赅并且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那喀索斯对于自己的迷恋,使得整个对于那喀索斯这一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叙述达到了顶点和终结。
接下来就是文章的第二段。作者针对这一故事引发针砭时弊的议论。这段作者的用词与前文轻松的笔调明快的节奏不同,作者多选用一些正式而严肃的词汇阐述观点,译文做出相应的调整。本论文仅选前两个句子为例。
第四句:In this fable are represented the dispositions,and the fortunes too,of those persons who from consciousness either of beauty or some other gift with which nature unaided by any industry of their own has graced them,fall in love as it were with themselves.杨自伍先生的译文为:尔辈自觉造化赋予美貌,或别具天赋,故不假自身勤奋,煞有介事自怜自爱,此辈中人性情命运,寓言之中暴露无遗。在这一句中,杨先生运用了“尔辈”这个文言词,意为“你们”,通常用于长者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与原文中的“those person”这样一个泛指人称复数有较大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一词紧密结合第一段对于那喀索斯过于自恋而走向自我毁灭的叙述,突出了这个散文的训诫的含义。
第五句:For with this state of mind there is commonly joined an indisposition to appear much in public or engage in business; because business would expose them to many neglects and scorns,by which their minds would be dejected and troubled.这句作者旨在论述自恋者不愿在公众面前露面也不愿做事,因为做事就会让他们有被忽视被鄙视的可能,这正是他们不愿接受和困扰他们的。笔者认为,在这个句子中,business 一词的翻译很关键。因为该词本身含义丰富,在该语境中不好表达。杨自伍先生的译文为:如此心境者,每每无意出现于大庭广众,或以营生为务;因营生多受冷落鄙夷,怀抱如此心境则沮丧烦恼。译者较好地抓住了原文的意蕴,用“每每”来译副词“commonly”,用“怀抱如此心境则沮丧烦恼”来翻译他们的内心因不愿遭受别人的冷落鄙视而烦恼,言简意赅。而“营生”一词在汉语中也是一个意义丰富历史悠长的词汇,晋葛洪著《抱朴子·崇教》中说:“贫贱者汲汲于营生,富贵者沉沦于享乐。”该词指“谋生”之意。这一词既有古雅之意,又较好地体现了“business”的含义,体现了自恋者不切实际的做法:连谋生这样最基本的生存之本都不愿去做,还能干什么?培根的入世精神也就再现无余。
结语
培根的散文《那喀索斯——论自恋》不仅原作有着浓郁的散文特色,而且经过杨自伍先生的翻译,使得这篇文章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韵,还彰显了原文的神韵。尽管杨自伍先生采用文言文的文体翻译该散文,但无论是其用词还是其语言并不晦涩难懂,而且四字词语的使用,增加了原文的节奏并保留了原文的句式。此外,王佐良先生也多用一些文言文的文体翻译培根的其他散文,并且被认为是最令人喜欢的译文。因此可以说采用这样的方法翻译培根的散文充满了雅趣。
参考文献:
[1]高华丽.中外翻译简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潘炳信,李正栓.翻译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杨自伍.英国散文名篇欣赏.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