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浅探

2015-09-10 07:22张恩洪
考试周刊 2015年50期
关键词:荒漠化案例分析

张恩洪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提出“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三个中国案例,一个外国案例[1]。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优势

地理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案例教学内容有实践优势,从教学内容看,地理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值得学生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

2.案例教学过程有互动优势,从教学过程看,地理案例教学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搜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案例教学目标有全面优势,从教学目标看,地理案例教学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业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

在实际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理案例进行地理教学。

1.案例教学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应用。地理案例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呈现方式,是情境化的学习资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典型性等特征,有利于高效地实现传授地理知识的目标[2]。例如,在教授“气象灾害寒潮和台风”时,可以本地最近的一次寒潮及对本地破坏最强的一次台风为例设计教学案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材料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寒潮和台风有关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进而牢固地掌握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

2.案例教学在揭示地理规律的应用。案例教学原理上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与总结,是具体个案到共同的规律性认识的过程,具有启发性特征。教学中可通过对某一案例的侧面或与不同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一般性地理规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比较”,揭示了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不同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地理环境对不同发展阶段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影响”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影响的规律。

3.案例教学在论证地理原理的应用。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承载某种地理原理或思想方法,分析案例的过程就是要挖掘案例反映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剖析、归纳,总结出普遍性的地理原理;或者通过案例教学为某种地理原理提供支持和印证,从而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人口模式的转化”时,利用“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典型案例,呈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的依次转变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从而实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理。并因势利导,分析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如人教版“必修3”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万家寨引水工程”,“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机构加快上海聚集”,这些案例更详细、深入地说明某一知识。

4.案例教学在分析培养学生迁移实践能力的应用。运用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创设地理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寻找结论,努力解释这一地理现象,从而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找出问题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制定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例如,人教版“必修3”的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这个案例,首先阐述了什么是荒漠化,突出了荒漠化形成中的多种因素(自然、生物、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然后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和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和经济等因素)。最后,案例讲述了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整治措施及需要注意的主要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剖析该案例,得出该案例编排的顺序是:地理背景(问题分析)——成因分析(自然、人为)——整治措施——整治效果。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防治等问题的阐述,让学生掌握分析同类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学会将所学方法迁移到其他地区对于该类问题的解决上,如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等。又如分析了人教版“必修3”的第五章第一节“西气东输”的案例,学生将所学方法迁移到“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相似案例分析上。

5.案例教学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应用。地理教学案例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通过对地理事象的分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家乡乡镇工业发达,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给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结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的案例进行教学:上课前一周将围绕案例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收集、阅读资料或通过自己的亲身调查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归纳和指导,这样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1.注意案例与普遍原理的有机结合。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叙述,但对地理事物可能缺乏整体的说明,使学生在某一案例上形成片面的认识,不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或者案例分析不能深入内部,只能局限于表层,学生死记硬背案例,难以做到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偏离案例教学的方向与宗旨,不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建议教师吃透理论,提高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在选编案例时先明确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本原理,将案例与基本原理有机结合,尽量选择较全面的案例;另外,教师还要重视案例学习后的小结,概括与提取案例中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使其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完整,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质量高的案例较少,案例的选择把握较难。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大多来源于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案例较少。有些案例与当地实际不完全切合,或缺乏时代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外来源于网络、新闻、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案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材取舍和抽象概括能力。建议教师精选质量高的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并能提供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案例;选择启发性强,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选择综合性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性强的案例。要求教师通过广泛阅读收集案例,深入实际广泛调查和研究地收集案例。

3.部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较低,部分学生失去话语权。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存在差别。有的课堂上教师更愿意与成绩好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互动,使得部分学生失去话语权,在感情上容易形成挫败感。建议教师合理设置案例难度,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案例设计的难度,做到难易适中,避免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避免问题过于艰深,或者严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无从探究,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设置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总之,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实际地理问题入手,使学习在案例讨论中展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呈现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学实用价值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彦.高中区域地理教科书书中案例的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325-326(1-2)62-63.

[2]康小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探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331(7)35-36.

猜你喜欢
荒漠化案例分析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