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夫
新四军老战士。曾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和抗战胜利、淮海战役胜利、渡江战役胜利以及解放华北、华中、西南和西藏等纪念奖章。
我于抗日战争期间入伍、入党,随后历经了豫皖苏军区、十八野战军和西藏军区的工作。十八野战军是由新四军主力发展而来的,这是一支钢铁劲旅、威武之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功臣和模范,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同志便是张福林。
张福林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林宋村一个贫穷家庭,祖祖辈辈给地主当长工、做牛马,受尽欺压和迫害。张福林自7岁起就给地主家喂牛放羊、拾柴割草,稍有差池便会被地主痛打一顿。在被奴役、被压迫的环境中,张福林逐渐成长,养成了不畏强暴、勇敢直率、能挑重担的性格,对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抗日战争爆发后,豫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在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常在扶沟地区活动。张福林的母亲薛桂芳当时正是共产党的秘密交通员,16岁的张福林也扛起了红缨枪为部队站岗放哨,帮助母亲为革命工作送情报。1947年,张福林的母亲为掩护共产党转移时被国民党特务残酷地杀害了,一家人从此流离失所。 1948年8月,张福林参加了解放军,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他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并刻苦钻研射击技能,成为部队里的优秀机枪手和特等炮手。他先后参加过淮海、太原、秦岭、成都战役,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在太原战役中,他7处负伤仍顽强战斗、坚守阵地,仅以一挺机枪打退了敌人的18次冲锋。
1951年冬,张福林所在部队接到抢修川藏公路雀儿山段的任务。雀儿山海拔5300米,严寒积雪、空气稀薄,上级规定凡心脏不健康和患有疾病的同志不准上山作业。当时张福林已患有严重的贫血病,上山后经常昏倒,医生要他下山,但他一心想着早日打通雀儿山,把公路尽快修到拉萨,再三恳求医生才同意让他留下来。
施工之初,用于爆破的小炮眼只能炸石2-3立方,经张福林创新和实验,一个装有40公斤炸药的炮眼竟炸掉坚石470立方,创造了全国的最高纪录。全体施工队伍大为振奋,干劲十足。12月10日中午,张福林发现有几个大炮眼装药太松动,他还没来得及吃一口饭,便立即投入炮眼的调整工作。就在这时,一块约2立方的大石头突然掉落下来,砸在了他的左腿和腰上。当同志们赶到现场时,发现他脸色苍白,已经陷入昏迷。几分钟后,他慢慢苏醒过来,第一句话便是对指导员说:“我不行了,衣袋里还有些钱,请拿去帮我交上最后一次党费吧!我对不起党,再也不能为人民工作了。”指导员掏出被鲜血染红的钱,眼睛湿润。卫生员赶来了,准备给他注射强心针,他用手推开,用沙哑的声音说:“反正我不行了,还是替国家节省一支吧!”大家把他抬上担架,他挣扎着说:“同志们,你们围着我耽误工作,赶快上工吧!藏胞在等着你们,快把公路修到拉萨。”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在清理张福林的遗物时,发现了5包菜种和一个笔记本。据战友回忆说:“这是班长在离开四川时拿自己的津贴购买的菜种,他说一定要把它带到西藏,撒在高原上,让菜种在藏胞中传播。”张福林的日记本里除记载着工作情况、爆炸数据和施工总结外,还写着他的人生格言:“忘掉自己,为人民,由民兵改炮兵,由炮兵变工兵,这是党的需要,听党的话。”“我由一个穷孩子,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切交给党,永远跟党走,学好技术,做好工作,不怕困难。”
后来,国防部、交通部给张福林追记一等功,并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张福林所在的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交通部和西南军区授予张福林“筑路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