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科学配置“导”“学”关系刍议

2015-09-10 07:22张颖
考试周刊 2015年55期

张颖

摘 要: 课堂教学活动,其本质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碰撞的发展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利用导与学活动的实施主体的各自不同特性,科学配置、有效构建导学和谐关系,在以导促学、以导引学、导学结合的融洽关系中,合力推进教学进程,提升教学效能,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导学关系 以导促学 以导引学 导学结合

课堂教学活动,其本质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碰撞的发展前进过程。教师“导”的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学”进行验证和考量;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导”进行促进和提升。随着以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价值观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关系的配置,成为一个亟须解决和深入研究的话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或学生的“学”脱离教师的“教”等现象,导致教与学之间活动效能事倍功半。下面笔者就科学配置课堂教学中“导”与“学”之间的关系,从三个方面作论述。

一、以导促学,教师的“导”应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学”的“推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和促进学习对象主动学习、深入学习,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有生力量”。初中生在学习探知数学学科的进程中,既有着主动进取探索的积极一面,又有着畏惧退缩的消极一面,并且容易受内在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出现消极懈怠的不利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习对象的学习情感状态,不联系教学实情,“自顾自”地实施讲解活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扬长避短”,成为“医治”初中生消极情绪的“理疗师”,成为“促发”初中生积极情感的“激励师”,借助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语言激励、积极评判、场景设置等形式,吸引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教学中,在新知导入环节,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发现部分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不强,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实际,教师对该节课的预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利用该节课教材所呈现的“生活应用”特点,通过设置情境“红旗路小学准备购买银杏和绿松两种树苗共500棵,用来美化校园,已知银杏的价格为25元/棵,绿松的价格为30元/棵,通过询问知道,银杏、绿松成活率分别为95%和90%,如果购买树苗用去了14000元,试问银杏和绿松各买了多少棵?”,诱发初中生的有意注意,吸引初中生的眼球,让初中生切身感受数学教材内容的内在美,从而在有效“导”的进程中,提振初中生主动“学”的精神,增强初中生深入“学”的意识。

二、以导引学,教师的“导”应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的“指南”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水到渠成的简单活动,而是充满困惑的艰辛“劳动”,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苦和坎坷,从而影响阻碍“学”的进程和效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需要采用以导引学的方式,指引学生科学探究,认真思考,探析问题,从而逐步掌握和获取数学知识的“精华”和解决问题的“精髓”,让初中生对所获所得既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将初中生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导”和“学”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以教师的指导取代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挥,脱离教师的可控范围,应该做到“以教导学”、“以导引学”,推进初中生学习探知的进程。如在“如图所示,已知有一个⊙O,它的直径长度为10厘米,弦AB的长度为8厘米,点P是弦AB上的一个动点,试求出OP的长度取值范围”案例教学中,教师就利用教师主导地位的指导特性,采用以导引学的教学方式,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答该案例实践活动。初中生探知问题条件内容,意识到该案例涉及“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点,初步觉察出解答这一问题案例时,需要借助“圆的性质”、“垂径定理”等数学内容。初中生结合问题解答要求,根据给予的问题条件,其分析过程为:根据问题条件可知,应该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进行重新构图,根据题意,可以先过⊙O的圆心O作OE⊥AB,连接OB,根据垂径定理内容,可以知道AE=BE=1/2AB,此时构建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从而求出OE的长度,由此得出所需要解答的内容。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分析过程,强调指出:“在此题解答中,要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建出直角三角形。”

初中生在教师指点下开展解析问题活动,教师并有意识地要求初中生总结归纳这一问题的解答方法,初中生针对解析过程中的“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一关键环节,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得到其解题方法为“采用构图法,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三、导学结合,“导”“学”活动应成为实现师生共进的“利器”

笔者认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一个互补互进、共同发展的有机结合体。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教师和学生这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导学合一、导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指导中渗透学生的“学”,在学习中融入教师的“导”,在科学、高效指导下,促进学生深入、有效地学习。同时,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展示和呈现教师的指导实效。

总之,有效教学活动的取得,需要教师的有效“教”和学生的高效“学”。教师只有科学配置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教与学之间进行有效渗透,相辅相成,使教师的“教”成为学生主体高效学习、成长进步的科学“指南”,使学生的“学”成为展示有效课堂教学的“明镜”。

参考文献:

[1]尹志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02).

[2]向以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做好解题指导工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