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亚飞
近十年来,一些教师借助教育博客,或撰写自己的工作经验、教学心得,或畅谈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与实践体会,在与他人网络共享中汲取同行经验和专家意见,促进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不难发现,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坚持及时更新博客,把书写网络日志变成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变成自身的工作乐趣;更多的普通教师在博客开通的起始阶段有过更新,经历短暂的兴奋期后,其文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少,很快进入了漫长的沉寂期,甚至消失于茫茫网络。受学科地位和教师人数制约,教育博客的消亡规律在生物等一些小学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加强博客的有效互动,是让生物教师博客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必由之路。
1 着眼课堂生活,激活博文网络关注度
生物教师博客的冷清或许各有各的缘由,但缺乏对生物课堂生活的敏感、体验与反思,博文内容不能引起读者足够的关注是重要原因之一。当教师把博客写作看成一种负担,只是好高骛远的东拉西扯,读者的热情根本就无从谈起。与网络世界的大众博客、微博、微信一样,教师博客的生命力在于不怕另类,就怕同质;不怕狭窄,就怕芜杂;不怕新颖,就怕老套。在众多教师博客中,你应当是最独特最好的,其他生物教师一遇到问题就会想去你的博客看看,在你的博客中未必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却有可能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材料或灵感,那你的博客自然能够脱颖而出了。
对于一线生物教师来说,每一节的课堂生活是与众不同的,这正是博文的源头活水。鲜活的课堂是真实的、情境性的,不仅具有第一手资料的价值,更有心灵轨迹实录的意义,可以在教师的脑海里、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教师要书写自身的课堂,不必进行特殊的美化处理,按其本来面目对内在的体验进行描述。诸如紧张的汗水、急促的呼吸、甜美的声音等课堂体验的白描写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帮助读者感受博文作者灵魂深处的颤动,荡起自身内心感动的涟漪,诱发他们有时间就来这儿看看、读读、议议的冲动。
例如,“汉水丑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50046504_0_1.html)在生物教师中拥有380多万次的访问量、3 800多的关注人气,就在于其博文耦合了每个教师丰富的课堂生活。148篇博文中,自拍教学视频50多个,手机拍照留存板书40个,还有一些原生态的课堂实录与感悟呈现在读者面前。如“‘细胞核’课堂实录”一文在教学过程描述之后,既肯定了自己在视频选取、资料的改编、教师引导、多媒体运用的成功,又如实表达了在听取课堂录音时发现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地方的语言组织比较啰嗦”等问题,更有自己备课过程中种种煎熬的回味。
2 主动积极参与,促进互动质量共提升
一些成功的生物博客之所以生命力旺盛,一方面因为博主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博友积极的反馈鼓励,这种“不错”的感觉便是为什么博主对写博一直热情不减的诠释。他们不仅把日常课堂生活记了下来,还把自己教学中得到的感悟和资料在博客空间中与兴趣一致的博友共享。一般来说,关注自己博文的同行越多,博主写博的积极性就越大,就越发主动地把自己的所学感悟和想法与人分享,然后与同伴探讨。同行间互相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反过来也能促使博主了解以往不知道的事情,让博主对问题的认识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在这种相互学习交流的环境下,博主就会有更多的想法去探究,有更多的灵感去写博文。
博客之间的积极互动不能停留在“好”“值得学习”“谢谢”之类的应景式回复,而应该是仔细思考后的理性对话。例如,江苏省江阴市教研室张洁老师在“真的有‘不遗传的变异’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f70420100mchz.html)一文中,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P95“本章小结”开头所提出的“生物的变异,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是不遗传的变异”,发表了自己的商榷意见;在“深谷幽兰”老师“我不太能接受,却找不到理由反驳你”的回复后,他以基因突变产生的白化苗可以遗传为例,明确表明“不论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还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只是“在具体做题目的时候,由于一般不考虑非正常环境条件”,“往往就忽略了环境在生物性状表现中的作用”,并例证了“考虑生物的性状都要从遗传物质和环境两个方面去考虑,两者缺一不可”……
在平时教学中遇到困惑与问题时,教师可以主动在自己的博客上张榜公布,邀请有心人指点迷津,就会在读者的质疑与探讨中博采众长而豁然开朗。然而,如果博客互动仅仅停留在同伴之间的横向交流上,就可能因为缺乏有效的专业性指导而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因此博客教研也需要博主主动寻求教育专家学者的引导。博主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模糊、粗浅的认识经过专家、学者和更高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点拨后,会更加清晰和牢固,并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理论素养。内化的理论素养会继续推进博主的课堂实践向理论高度跃升,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自己的生物课堂。
3 培养团队意识,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
博客是网络上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和共享性的个性化记录方式,生物教师博客之间存在较强的同质性。培养博友的团队意识,建立博客教研共同体,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学习与交流的范围,通过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工作方式,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交流,以实现各校、各地生物教师之间知识、经验的交流与碰撞。
为了使博客共同体中交流、沟通与互动更加有序有效,教师可以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某一现象、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困惑等这些看似无序的内容,及时归纳和提炼,不定期发出一至两个话题,让共同体中的教师们参与研讨与交流。来源于课堂生活的话题,与共同体内教师的实际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多或少都有同感,可以让教师们有话可说,充分享受“话语权回归”的喜悦,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浏览、回帖与博友们相互倾诉,进行深度交流与沟通,探寻乃至质疑。争辩多了,必然感悟也就多了。
网上博客共同体以实名或是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能够非常自由地讨论任何问题,其缺点是交流时对特定问题的讨论回馈的信息量少,对于个体内隐知识的挖掘、表达、理解和传播有限,因凝聚力的缺乏不能很好地进行社会情感的交流,易于解体。在尊重博客的个性化和“草根文化”特性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博客共同体与线下现实教研共同体有机结合,可在规范性和自主性的相互支持下有效解决网络教研共同体的缺陷。例如,笔者在领衔的县初中生物创新团队教研中,将网上交流作为团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适时邀请一些对博客教研有热情的教师参与团队的面对面交流,触发团队对一些教学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或用时间换深度,将团队活动中成员意犹未尽的核心话题,作为团队作业让教师在比较深入的思考后进行及时的线上交流。在这种现实与虚拟的教研反转中,或从无到有、或由应付到认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内生物教师博客文化气氛的生成与发展。
4 借力网络工具,拓展博客交流新路径
与其他网上交流工具相比,博客更能够比较系统的反映某种思想,使得在这里的交流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能详细记录我们的思想甚至灵感和感受,使得交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反思更有力度;它能够长时间地关注一个主题,使思想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得到不断地升华。然而,博客技术去中心化的技术形态,加之不同博客服务商之间跨平台性导致的信息低透明度,博客系统在互动交流方面的劣势也不容忽视。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工具,不失为一种增加博客交流机会的理性选择。
例如,我校一位生物教师在平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参与其他生物教师的博客话题讨论留言后,她还不忘在后面加上自己博客的地址宣传一下,欢迎别人来访问,并主动向站主申请友情链接,友情链接多了,就自然带来很多的回访与交流。另外,对于优秀的生物教学文章和观点,她没有大量转贴,也没有照搬照抄,而是使用“超链接”,链向那些精彩的文章、精彩的信息、精彩的网站。
QQ、微信是人们平常接触最多的聊天工具,上面都有一些自己生物专业上的朋友。写好一篇博客后,博主可以把地址发给自己的生物同行朋友。在一些人气比较好的教育、生物BBS上,可以发贴宣传自己的博客,或个性签名中加入自己博客的介绍和链接,让他们来参观、留言、点评。例如,内质网——生物学互动平台(Ⅱ)(http://q.163.com/xiaxianping01/)强调用中学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中学生物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生物教师参与其中,共有圈友3 230人,访问总量至今已达476万多次。
总之,积极的博客交流,可以帮助教师逐步养成互动和开放的思考习惯,在教育行为的反思中获得有益的间接经验,并落实到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从简单的“信息共享”到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共享”的转变,有效促进生物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