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巨炎
今年以来,我省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回暖向好的趋势,但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有所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客观存在。反映在财税上,全省财税收支运行开局平稳,但也存在地区不平衡、行业不平衡、税种不平衡等问题。财税是经济的“晴雨表”,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财税政策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创业、扩就业的重要手段。面对复杂严峻的财税经济形势,我们应当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不断创新财税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不断提升财税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以改革红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加快支出进度,盘活存量资金
财政资金是政策实施的有效载体,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很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最终都需要通过预算执行、资金拨付和使用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支出执行进度的快慢,不仅体现了财税管理的水平,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的执行力,也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此,应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使财政资金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加快支出进度。今年,省财政厅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下达预算资金。目前,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已分配下达197?郾70亿元,占预算金额的68?郾9%。各地在收到资金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早落实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并及时上报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同时,应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加快本级预算的批复和下达。总之,该下达的资金要尽快下达,该使用的资金要尽快使用,坚决不能因为预算执行环节的问题,影响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
健全长效机制。加快支出进度、激发资金活力,短期靠督促,长远还得靠制度。应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建立健全预算资金及时下达的长效机制,畅通从预算到执行、从政府部门到最终受益者的全过程的资金通道,特别是要打通资金落地“最后一公里”,避免“肠梗阻”现象。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优化资金审核流程,减少中转环节,有效防范资金滞留。完善支出进度通报制度,分部门、分地区、分科目、分业务处(科)室,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
盘活存量资金。全面核实存量资金基数,限期办理收回、交回手续,有效避免“资金供给不足与大量资金沉淀”并存的现象。对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资金,应制定任务清单和时间表,用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及亟需资金支持的重大领域和项目。建立财政存量资金与转移支付安排、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库款调拨等挂钩机制。将分散、沉淀在部门间的资金“唤醒”、盘活,变“零钱”为“整钱”,变“死钱”为“活钱”,形成集聚效应。
二、创新支持方式,加快建立产业基金
2014年以来,省财政按照“四单一网”建设和“两个一般不”的要求,建立了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进一步厘清公共财政运行边界,专项资金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但退出并不意味着财税对经济发展的不作为、不扶持,相反,应大力探索产业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更积极、更有效地扶持。
与传统的专项资金相比,产业基金具有六大优势:一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产业基金改变了以往专项资金“点对点”的直接扶持和行政性分配,遵循市场规律,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有利于营造创业创新的氛围。我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大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很高,但也存在投资难、融资难等问题。产业基金主要投向创业创新型领域,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可稳定市场预期,缓解“两难”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三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基金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杠杆效应,通过母、子基金传导放大,吸引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最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且,基金变行政性分配为市场化运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项目甄选、资本运营、进入退出等方面更加精准、更加专业、更加贴近市场,可有效解决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四是有利于增强财政资金统筹能力。以往专项资金项目过多、过小、过散,存在“撒胡椒面”和“九龙治水”等情况。现在把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设立产业基金,通过市场方式分配,有利于增强财政资金统筹能力,维护各项产业政策的延续性和协调性,同时也更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五是有利于盘活存量资金。通过设立基金,将趴在账上的存量资金盘活,用于建立、充实各类产业基金,支持经济发展,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六是有利于化解财政风险。基金可滚动、循环使用,实现财政资金积累,在价值形态上是客观存在的,相当于建了一个资金“蓄水池”和“风险池”,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等财政风险。
建立产业基金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省财政将在20亿元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的基础上,扩大基金规模,并在全省积极推广运用产业基金模式,支持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产业以及农业农村发展。各地应从深化财税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改变“分钱分粮”的惯性思维,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积极盘活、筹措资金,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加快建立、充实各类产业基金,全面推进基金的市场化运作,通过专业团队寻找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在价值的企业或项目,形成省与市县共同参与、母子基金相互配套的良好局面,把基金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服务也是生产力,环境也能创造效益。对企业来说,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务,有时比真金白银的财政补贴更为宝贵。财税部门要科学把握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用足用好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等财税政策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更应继续做好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两篇文章,以环境“高地”来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现有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财税审批事项。对国务院、财政部、税务总局明确取消的审批项目,各级财税部门的初审事项和对应的审批项目一律取消;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未按规定批准的行政审批性质的财政管理措施,一律予以取消。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财政补助等政策激励,引导和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收费公路、城市供水供气、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市政公用领域,以及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优化财税服务。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发挥财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优势,为纳税人精准“画像”,提供“店小二”式的个性化服务。组织开展十大“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建立“创业创新财税服务直通车”,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开展财税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等活动,收集企业需求,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新常态下服务新发展,除了要有好的政策、好的工具外,还要有好的作风、好的状态。全省财税干部应当认清肩负的重任,强化为民服务、勤政廉政、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工作作风,积极营造努力干事、奋力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一要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给财税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科学分析新常态下财税领域的趋势性变化,正确把握做好财税工作的新要求,切实转变惯性思维和旧的路径依赖,以新作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二要有新担当。财税部门处于各方利益的交汇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和矛盾都会集中反映到财税上来。“凡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面对改革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要敢于挺起肩膀、挑起重担、防止滑溜。要在坚守财税工作底线的前提下,多思考、多研究“怎么样才行”,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三要有新方法。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理想与现实、“破”与“立”的关系,顺应改革潮流、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发展规律、贴近地区实际,出台切实可行的举措,将各项决策部署本地化、具体化。要增强大局意识,善于跳出财税看财税,从宏观的大背景、发展的长周期来谋划财税工作,真正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