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静
摘 要: 《白鲸》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作品记叙了“裴廓德号”捕鲸船船长亚哈在同一条巨大凶猛的白鲸莫比·迪克搏斗中船破身亡的经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主题。本文分别从亚哈、白鲸和实马力三个不同主体的角度深层次探究了这一主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白鲸》 写作主题 人类 自然 和谐相处
一直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人类对自然的看法决定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与归宿。由于受到西方海洋文明思想体系的影响,在19世纪的工业文明时代中,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体现为对大自然的无限索取,人们不断挑战自然的极限,力求征服自然。很多人都投身于捕鲸行业中,这种行业不仅可以让人发财致富,而且可以让人在海洋这个大舞台上一展身手,凸显个人英雄主义。《白鲸》就是这样一部以捕鲸事业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者麦尔维尔描述了船长亚哈和叙述者实马力对待白鲸的不同态度,导致不同结局,揭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主题——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麦尔维尔在《白鲸》中写海、写鲸鱼、写船长亚哈对白鲸莫比·迪克的追击和斗争,都是为小说复杂多端的主题服务的,是为了表达人与自然之间、善与恶之间、欲望与抑制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人同自然和命运相抗衡的噩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小说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白鲸》所使用的写作技巧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疯狂的征服者——亚哈
亚哈这个名字来自于《旧约·列王记》,里面有一个以色列王名叫亚哈,他傲慢狂妄,是个十恶不赦的国王,最后被箭射死在战场上。《白鲸》中的亚哈与亚哈王的性格如出一辙,命运也比较相似。亚哈作为一个捕鲸高手,见识广阔、知识渊博,曾经在很多大学堂学习过。他与可怕的大海已经整整战斗了四十年,经验丰富。但是作为一个捕鲸船船长,亚哈对待自己的水手同胞仿佛是一个邪恶的暴君,他脾气暴躁,将自己的水手视作奴隶。麦尔维尔这样形容亚哈:“当人们看到亚哈坐在那只由牙骨做成的三角凳上,怎么会不让人想到那就是他的王位呢?亚哈就是海中之王,是船上的可汗,同时也是大海兽的太君。”为了报仇雪恨,他逼迫自己的水手一起在茫茫大海上追杀白鲸莫比,最后导致了船毁人亡的悲剧。
很显然,船长亚哈以自我主义为中心,他打着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幌子对大自然进行赤裸裸的掠夺与索取,船长亚哈的形象不仅展示了人类无法满足的贪念,更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无尽索取和征服的相处理念。最后“皮廓德号”船毁人亡的惨剧充分证实了人类近乎疯狂的野蛮行径只会导致自我毁灭,这是大自然给出的警示。
二、悲壮的反抗者——白鲸
白鲸莫比集中体现了人类自然物不可捉摸的智慧与力量。它是一头富有传奇色彩的白色抹香鲸,有一个金字塔似的白色背峰,同时,它常常神出鬼没、离群索居。在《白鲸》中,莫比还未出场,作者就用了大量笔墨描述它的传奇故事。可以说,作者为莫比戴上了神秘光环,具有传奇色彩。
正是因为莫比的传奇色彩,亚哈对其充满贪欲与仇恨,立志一定要捕杀它。其实这折射出人类中心主义者对大自然的贪婪。为了鲸油,为了财富,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置大自然的生态规则于不顾,对大自然实施了无休无止的杀戮与征讨,而白鲸的反抗其实是出于一种本能,属于自我防卫,它以牺牲自我生命为代价,进行顽强抵抗。这是一种不得不让人佩服的顽强抵抗,引人深思和警醒。在大海这片广袤无垠的领域中,白鲸们生活得悠然自得,它们有自己的天地,从不主动侵犯人类,是人类的贪得无厌导致他们变得凶神恶煞,是人类逼得它们不得不誓死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最后白鲸莫比与“皮廓德”号同归于尽,证明了白鲸的报复一点也不含糊,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白鲸这种完全出于自卫而进行的反抗是悲壮的,也是对人类与大自然野蛮相处理念的莫大警示。
三、孤独的幸存者——实马力
实马力取名于《旧约·创世纪》中亚伯拉罕的长子实马力,意为“被遗弃者”。在《白鲸》故事的伊始,实马力以叙述者的身份出场,他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员,对神秘莫测的大海充满了膜拜与向往。当他对陆地生活感到厌倦时,决定去见识海洋世界。他没有任何海上经验,仅仅凭着自己对海洋的渴望情感就踏上了凶险的捕鲸之路。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实马力对所谓文明社会的一种逃离,他想探求生活的奥秘,对自己进行放逐。正因为如此,实马力的捕鲸动机没有掺杂太多利益因素。后来,在捕鲸过程中,实马力不断了解白鲸莫比的传奇经历,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伦理观念。后来,“皮廓德”号沉没了,实马力成了唯一幸存者。这不仅是他的运气,更是因为他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大自然的魔力显灵。虽然实马力的幸存是孤独的,但足以让我们反思人类应该如何与大自然相处。
在《白鲸》中,实马力是“皮廓德”号唯一的幸存者,也是人类与大自然殊死搏斗的见证人。作者麦尔维尔借助实马力的经历,一方面,认可人类对大自然的合理利用,赞同捕鲸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作者非常反对人们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反对对白鲸的疯狂屠杀。通过亚哈和实马力的结局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旨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念:人类对海洋的近乎疯狂的掠夺已经打破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伦理秩序,所以人类要承受大自然给予的惩罚,付出惨痛的代价。只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大自然才会给予人们想要的东西。这种信念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无启示。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起深.美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马晓颖.复仇的代价——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评介[J].中国电力教育,2006.
[5]孙建民.《白鲸》: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J].域外视野,2006(10).
[6]卢洁琼.试论《白鲸》的象征意义[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9).
[7]刘杰.论《白鲸》中的象征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