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琼
摘 要: “感动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提高师生人文道德素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作者以所在学校为例,从文化理念系统、物质文化系统、行为文化系统和制度文化系统四个方面阐述学校文化建设内容和策略。
关键词: 感动教育 学校文化建设 建设内容 建设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的文化管理方式,已普遍成为学校管理的新颖诉求。面对当下学生道德认知及行为能力较低的现状,学校更有必要通过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保障学校积极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以“感动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又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下面,笔者以任职的淮安市范集中学为例,对“感动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予以探讨。
一、更新文化理念,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文化理念体现着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昭示着学校的追求信仰,体现着学校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是学校领导核心层及全体教师员工对办学水平、办学成果、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的自觉认同。在当今社会,关于人性冷漠、道德缺失的话题屡见不鲜,因此,在校园里大力推行感动教育,健全师生人格便成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系统工程。
笔者所在学校远离城区,学生大都是留守学生,感情与监管的缺失造成他们道德情感及行为偏差。鉴于此,学校便在文化顶层设计中围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公民”的办学宗旨,以“情动—实践—寻找—延伸”为基本教育模式,以“在感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感动”为核心目标,大力践行“感动教育”,追求学校管理精致化,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升办学品位。
皮尔森说:“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1]我校“感动教育”文化理念的产生是由质朴厚重的文化积淀及优良的办学传统发展而来的,是学校校风、教风的创新与升华。
二、注重物质建设,树立学校文化建设的象征
如果说文化理念是一种无形的隐形文化,那么,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文化。实践证明,好的环境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一)学校环境建设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宣传文化等有形建设,有助于凸显学校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范集中学精心设计,利用一切具体可感的物质载体渗透感动教育文化因子,包括学校建筑、学校标志、广场园地、雕塑、标语等显性媒介物质。为了使“感动教育”在全校师生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在教学楼走廊张贴了校长感动寄语;在花池内设置了温馨提示牌,在网站上展示了领导走访贫困学生家庭的图片……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厚的感动文化气氛。
(二)学校建筑命名
对学校建筑的命名是学校文化建设最为直观的反映,它能传递教育的初衷和期望。学校经过对文化理念的探讨,将感动教育思想充分表现于学校建筑的命名之中。如在社会及各界校友的关心下建设的“感动教育文化长廊”意在凸显感动教育主题,长廊内主体书雕上“在感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感动”的书名等都在无声中扩大感动教育文化的影响。
三、关注行为文化,搭建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
行为文化系统主要是以文化理念系统为指导,围绕学校文化建设和办学战略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等。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感动教育”行为文化系统主要体现在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学科教学的渗透两方面。
(一)开展主题活动
学校通过“三结合”方式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1.将感动实践与节庆活动相结合。每逢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学校会组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与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鹏梦之歌国庆文艺汇演”已成为“感恩祖国”教育的特色标签。2.将感动实践与地方资源相结合。通过“我是光荣的志愿者”“寻访恩来故里”等活动增强学生感恩社会的意识。3.将感动实践与办学特色相结合。在“鹏梦艺术节”、 “人防杯”艺术节等平台上扩大感动教育影响力。
(二)进行学科渗透
将“感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使学校文化建设常态化的有效方式。比如,语文教师可以把感动教育融入丰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1.有效开发文本资源。如将《我与地坛》、《父亲》等文章与“感悟亲情”、“感恩自然”主题实践活动相融合。2.拓展社会空间。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如以周恩来纪念馆、梁红玉雕塑等资源为内容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3.完善评价机制。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既要有结果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使评价结果的反馈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2]。
(三)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坚实主体。学校主张教师通过“多读书,读好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特别是2014年李镇西受聘为学校名誉校长之后,学校更是将“师德论坛”常态化和规范化。此外,每学年的“新老教师帮扶结对活动”、教师宣誓仪式、教育叙事评比等系列活动都在无形中培养教师敬业奉献的品质,让“感动教育”的文化理念在学校无声浸润。
四、完善制度体系,提供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
学校将成熟的机制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保证感动教育特色文化的发展和完善。首先,学校组建了感动教育领导小组,使党支部、团委等部门形成强大合力。其次,建立健全感动教育考核机制,包括班级内部考核机制、年级组考核机制及学校考核机制。再次,建立成熟的经验交流体制。学校经常组织不同级别的“感动教育实施经验交流会”,为班级、年级、部门间的相互借鉴搭建了平台。
总之,学校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3]。“感动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成了独特个性,增强了学校竞争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然而,如何保证“感动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更加有效地实施仍值得我们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荷]C.A.冯·皮尔森,著,刘利圭,等译.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周谦,主编.李国岚,副主编.教育评价与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胡东文.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山东省潍坊第三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4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