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丹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学生方面: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等问题,随意性的成员组合会给课堂教学“添乱”,成员职责不明确也会影响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教师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预设的问题太深或太浅,不能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致使讨论内容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交流),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二、课堂实录剪影
针对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一次公开课前的两次磨课中我发现,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设计稍加改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就会更加有效,生成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课堂效果截然不同。
第一次磨课:课前花了很多时间在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忽视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如:在欣赏导入课时,让学生自主观察教师出示的教具——泥碗,让学生探究其制作方法。学生展开讨论时,课堂看似比较热闹,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只有零星的几位同学能谈出自己的看法。而随后的动手实践环节也出现了问题,小组内的学生各忙各的,有的学生抢着制作,有的学生却没有分到任务,一节课上没有一个小组能顺利制作出泥碗,导致课堂气氛比较尴尬。
第二次磨课:通过反思第一次磨课中出现的“问题”,我意识到要进行合理分工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将班级的孩子划分为10组,根据男女生的优势特点做了重组:男生在制作时,切割泥块比女生的速度要快,而女生在制作过程中较为细致耐心,所以每组4~5名学生(有男生也有女生),由于我们班共有42名学生,因此其中的8个小组是4个人为1个小组,而另外两个小组每组则由5个人组成。基于第一次的磨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些调整,重新理清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预设了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在欣赏导入课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泥碗,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并且让每个小组的主席(中心发言人)来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并做好简单的记录,在发言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这节课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比第一节课要好。在随后的动手实践中,一位男孩子负责迅速切割均匀的小泥块,两位孩子负责搓泥碗,一位女生负责将小泥丸放置在模具中进行整理。这一节课,孩子们分工明确。每组在20分钟内就完成了泥碗制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我的思考
在经历了这样的一次磨课后,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逐渐从模糊走向明朗: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就必须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认知水平、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特点进行合理分组。一般来说,可按4至6人为一组划分。
2.小组合作明确分工,交流井然有序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还要看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要有中心发言人即主席。主席的任务是分配学习任务、分配合作角色,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和矛盾、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做好记录(将同学的金点子与困惑记录下来,在课堂汇报时将本组的想法与老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有效交流)。小组成员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学会资源共享,一起实现小组学习目标。
3.合理安排互动合作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要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已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只有真正让每位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才能让创造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