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课程标准中能力目标之比较研究

2015-09-10 07:22刘希佳
考试周刊 2015年77期
关键词:比较课程标准

刘希佳

摘 要: 随着新世纪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诸多学者纷纷将视野扩大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对国外历史教育的研究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最广泛,作者研究的内容也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知识体系、价值取向等。本文将聚焦中外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能力”内容进行初步比较、分析,期望对我国历史教育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 中外历史 课程标准 能力目标 比较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委员会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个国家课程标准,并于1996年公布其修订本。该标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的,名为《拓展儿童对世界时空的认识》;第二阶段是针对5至12年级学生的,包括《历史学科美国史国家课程标准:探讨美国的经历》和《历史学科世界史国家课程标准:探寻通往现代之路》两部分。英国早在1991年就颁布了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并且一直在不断变革,并于2007年作出了新的修订,可以说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种经验对于我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1]。2012年5月,澳大利亚的课程主管部门——澳大利亚统一课程评估与报告管理局颁布《澳大利亚课程纲要》,12月13日,经过多次反复研讨正式颁布了《澳大利亚历史课程标准(2012年版)》的课程内容和F-10不同学段的学习水平标准,2013年正式在全国实施。新加坡考试与评鉴局也于2013年颁布了《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历史》,该标准供新加坡中三、中四和中五的学生使用,不仅具有历史课程标准的作用,还具有考试大纲的功能[2]。

二、对能力概念的认识

什么是能力?目前国内《心理学》教材和有关著作中对能力所下的定义或说明在用词上虽有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都把它理解为:为完成活动提供条件的心理特征,或者是顺利完成生活并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早在1987年,黄庚生就提出,能力应该理解成“为顺利完成活动提供可能性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别的个性心理特征”[3]。心理学权威专家吴红耕、皮连生认为我国教育界流行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概念是借鉴20世纪中期苏联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与当今心理学中这些概念的发展不相适应[4]。从国际来看,能力概念的变迁趋势是有迹可循的:70年代,能力是课程纲要中分解成的一系列行为;80年代的能力概念逐渐被认知论所取代,从认知的角度将能力定义为个体在情境中对本身知识、技能、态度的运用,智力变成了能力的代名词;80年代后期开始,以职场工作为研究对象的劳动学指出能力并非静止不变,强调实作与后设认知,而非知识本身或对知识的精熟。综观国内外学界对能力概念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能力”体现出来的特征在于:重视表现的结果,强调实践的意义,知识、技能与情意因素的综合表现。教育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更是一个综合体,在此层面上会呈现其特定的关键性要求。在国内外历史教育学领域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备受关注。美国的课程目标就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美国也是世界主要国家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中外“能力目标”之比较

美国历史课程标准中始终贯穿历史能力的核心体现,就是思维能力,围绕思维能力又详细地具体要求五个方面的能力: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这五方面能力在具体的K-12学段中划分得非常详细和到位,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上的一体化[5]。我国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能力培养的表述比较模糊,只提出了大体的建议,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见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在内容整合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远远超过了我们国家对历史课程设置的认识。刘冬梅认为“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也在追求课程的现代化,注重突出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把‘现代化’当成了一种口号,没有深入挖掘课程现代性的具体内涵,只学习了别人设置课程的‘框架’,没有抓住课程的实质”[6]。可见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在内容整合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远远超过了我们国家对历史课程设置的认识。周仕德也强调“只有把历史思维运用于内容学习中,思维和理解力才能被逐渐整合,也才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实现对学生历史理解力的培养,否则都是空话、大话、套话”[7]。

李稚勇提出在《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2007年)中“编年史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及变化的知识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和交流”这五大方面的成就目标,都与学习历史的能力有关,并且对能力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提升。此《标准》的特点在于:“首先,能力类型更加丰富且具有针对性;其次,更加注重培养辨别史料的能力;最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有责任的公民。这份标准操作性强、制订的能力目标符合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促使学生向外看、内涵丰富、实现途径多样。”[8]和英国相比,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能力培养方面尚没有明显的层次划分,所以在课程改革继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培养,对历史思维力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

《澳大利亚历史课程标准(2012年版)》将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列为以下七种:读写能力、算术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批判和创造思考能力、个人和社会能力、道德品行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周仕德和魏恤民比较我国《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能力内容”认为,中国义务教育与高中不同学段关于能力的要求与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中没有呈现比较好的衔接,不具有相应学段能力的匹配性。澳大利亚标准则是不管哪种年段,课程从F-10均要全力培养七大能力,细划分F-2、3-6、7-10三个学段不同的七大能力具体要求,也要求始终围绕确定的七大能力进行教学,突出了能力认知的关键性要求。此外,从学生和课程深度视野来看,澳大利亚聚焦七大关键能力,凸显关注学习者的发展思想,突出课程的核心主旨。其“能力”领域的深度远远大于我国[9]。

新加坡在能力目标中重点强调提高“在历史中理解观点”、“处理历史信息”和“发展批判性思维”三方面的能力。实际上,这些“技能”要求学生进行的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并且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探究性学习所需的技能和方法。比如说,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区分历史著作中的事实和观点,其次对这些观点进行批判性和创新性思考,并提出观点,最后为了验证个人的观点就需要处理历史信息,从中获得可靠的信息验证个人的观点。事实上,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此外,还强调应在历史背景中理解历史;在历史中理解观点,处理历史信息;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于我国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四、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此反思我国历史课程标准中对能力认识和处理的现状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也希望这些认识对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历史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在新课标修订之际,我们不仅要看到前人已有的这些研究成果,更应该拓宽视野,让历史课程的研究迈向更多的国家,看到更加新鲜的历史课程标准,这对新课标的修订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丽芳.中英历史课程标准比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2]李倩雯.新加坡最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3(11).

[3]黄庚生.关于能力概念的几点看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

[4]吴红耕,皮连生.心理学中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概念的演变及其教学含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

[5]周仕德,李稚勇.美国中小学历史教育培养学生能力问题研究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2).

[6]刘冬梅.简析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分解[J].历史教学,2009(23).

[7]周仕德.美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考查学生历史理解力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6).

[8]周丽芳.英国新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4).

[9]周仕德,魏恤民.澳中两国最新历史课程标准中(能力内容)比较初探[J].历史教学,2014(3).

猜你喜欢
比较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