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

2015-09-10 07:22王媛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生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王媛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成为教育备受关注的话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改的推进对现代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也因此需要重新定位。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生观;教师观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自己为中心,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教师成了“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领导者,成了知识的所有者和传授者。这种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学生掌握的只能是记忆性的指示,以及通过机械地重复训练获得的基础经验。学生成了一架毫无思想的机器,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能力就更无从说起。而教师则普遍认为能听教师话、能按教师拟定的方案或给出的结论进行作答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面对传统教育教学的种种不足,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让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人的需求,成为横亘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新课改的出现恰似一场及时雨,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鼓励教师成为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使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定位,其一是学生观的重新定位,其二是教师观的重新定位。

一、学生观的重新定位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学生主体”的重新认识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由于遗传、社会、家庭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牙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强加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抵触情绪。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才能做到“以生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消化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感知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掌握事物规律,提高综合能力。

(二)学习方式的重新定位

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无疑给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要求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定位。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应注重定位于两点:

1.自主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时才能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习不再是被看成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使教育教学真正发挥促进人发展的功能。教师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也就是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学习能力,也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2.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探究性学习一要选择好探究的问题。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是探究的切入点,亦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通过问题的导入,可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和深入思考,产生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强烈探索精神。

二要运用好探究的方式。合作互助是探究的有效途径。探究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亦会暴露许多疑问、困难、矛盾,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途径来解决。在探究实践中,可结合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操作上可实行四人到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各小组各抒己见,再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使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形成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样,课堂教学不但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二、教师观的重新定位

新课改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无疑给新型学习关系中的教师教学以新的考验,作为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教师不能不对此引起重视,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

(一)教师应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比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尽快“发生反应”。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动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对于教师来说,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共同学习,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他们学会学习。要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健康地发展。总之,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培养者、“催化剂”,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应做学生的“知心人”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段关于教育现状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形象地阐述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本身要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关系,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进行平等式对话与共同探究。

(三)教师应做学生的“导航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处于引导与支配的地位,这与教师与学生平等并不矛盾,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作用。由此看来,教师不仅是平等者,更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美国著名教育家多尔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一书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应为主导。”这一界定对于新课程仍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和领导者、导航人,要善于引导、激发,不仅是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与做人的道理。在课堂教学的思路上,要成为导游,再美的风景也要让学生自己领略;在教学操作上,要成为导演,再精彩的剧情也要让学生自己去表演。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全新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来说,亦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只有正确地认识新课程,深刻地领悟新教学理念,正确地给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重新定位,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学生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关于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的思考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