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婷
【摘要】如今,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兼并传统媒体形式的势头,于是有人提出“纸媒消亡”的论断,然而,无论媒体形态如何改变,传统媒体的内涵和灵魂却是不会消亡的,纸媒的灵魂是“内容”,“内容为王”是纸媒不变的主题,文摘类报纸更是在内容的精制中凸显优势。
【关键词】纸媒阅读内容
“内容为王”是传媒界最为人熟知的从业理念之一,其提出者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总裁雷石东是这样阐述的:“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花结果,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兼容传统媒体形式的势头,并不断裂变、聚变出新的传播方式。然而,传统媒体的形式和业态可能被取代,但傳统媒体的内涵和灵魂却不会消亡。无论媒体形态如何改变,“内容为王”是不会变的,新闻最基本的属性仍是真实性,新闻价值评判的标准仍是及时性、重要性、显著性、可读性等要素。
一、文摘类报纸内容制作的优势
新媒体对纸媒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其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纸媒和新媒体比起来,在真实性方面、可靠性方面优势更明显。新媒体尽管目前影响越来越大,但由于微博、微信等消息来源和传播者混为一体,缺乏职业把关人,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容易导致谣言泛滥。现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方兴未艾,人人都可承担发布编辑新闻的角色,但媒体记者、编辑的职业精神、职业标准和精准内容制作,永远不会过时,新媒体时代更应发扬光大。
文摘类报纸在内容制作上更有突出优势,这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版块清楚、涵盖面广。文摘类报纸摘百家之长,围绕新闻做深度、围绕事件做广度、围绕生活做服务、围绕话题做思想性。如《文摘周刊》一周四期,一共32个版块,要闻、国际、社会、历史、生活、健康、人物、军事、阅读等版块,包罗万象,内容涵盖面广,服务各阶层的读者。
其次,条理清晰,有深度。文摘类报纸优势就是做新闻第二落点,做深度和延伸面。《文摘周刊》要闻聚焦、特稿、阅读等版面强调的就是深度,2014年4月18日《新悦览》版的头版《兰州苯污染事件折射出的尴尬现状——(肩)自来水安全危与急(主)》,就是深度解读“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对关系民生的自来水安全事件全方位展现。2014年4月18日15版“阅读”头条《胡锦涛盛赞“历史关头总有岳麓书院的湖南人起决定作用”,请看解读:岳麓书院为何兴盛千年》就是对话题作出有深度、有思想性的解读。从湖南士大夫集团崛起自岳麓、兴盛千年五大原因摘编,呈现给读者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
再次,有阅读的快感和满足感。看手机或者网络时间长了,眼睛疲惫、精神状态也不佳。而纸质的报纸却散发着书卷的香气,让人爱不释手。
二、“加减乘除”法则制作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文摘类报纸的“内容”有了新的外延和扩展,主要表现在稿件的内容制作与版面的设置上,具体操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减乘除思维”法则制作内容
“减法思维”:在选稿上,需用“减法思维”。《博客天下》杂志曾以《“剪刀手”李克强》为题,报道了李克强总理的执政智慧,是“信奉减法的总理”,执行的是一项庞大的“减法事业”;而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也是一个极简主义的痴迷信徒,他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做减法,将产品中所有冗余的成分剔除。“减法思维”在编辑过程中,就是要能独具慧眼,做到精心、创新性选稿,在一堆如山稿件中沙里淘金,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将可读内容最大化。
“加法思维”:在精选的稿件中,又运用“加法原则”,对有些稿件进行补充,使内容更有深度、情节更加可读。如2014年2月26日《文摘周刊》第8版人物·情感版《“南方第一剪”蓝为洁辞世,一生支持“香港电影开拓者”丈夫、辅助两儿成名(肩标)蓝为洁、汤晓丹风雨66载(主)》,从2014年2月21日,享有“南方第一剪”美誉的上影知名剪辑师蓝为洁离世,享年86岁这个新闻由头出发,因为她是“香港电影开拓者”汤晓丹的妻子,二人携手风雨人生,相濡以沫66年成佳话。编者通过大量阅读关于她的人物故事,综合《东方早报》、《新民周刊》等多家媒体,提升观点,从“她是汤家的‘后勤部长’和‘教育部长’,在沉默年代,她勇于为丈夫鸣不平,支持丈夫的电影梦想;她全力辅助两个儿子,最终让儿子享誉海内外”这个角度,饱含深情地摘编出此篇文章,立意新颖、叙述面更广阔,更容易打动读者。
“乘法思维”:要使整个版面更加出彩,就要在选稿时通盘考虑,选稿面要有广度、深度、厚度,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这就需要运用“乘法”,做到让所选稿件搭配起来有“连乘积效应”。正如著名企业家,万科创始人、董事会主席王石所说:“过去很多人习惯用除法,说中国人多,什么东西一除就变得很少。但如果反过来用乘法,每个人都很少的东西一乘量就会很多。如果集中的这个量够大,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改变社会。”如2013年12月9日《文摘周刊》第8版人物·名流版《“全球公民典范”曼德拉逝世》专题,就是不同于一般媒体介绍其生平,而是从其影响力延伸出来值得世人学习的人格魅力入手,摘编多家媒体的稿件,组合成一个专题,从《从“铁窗硬汉”到“南非国父”》、《独特魅力倾倒世人》、《曼德拉语录》三个方面介绍,对曼德拉的报道升华至一定的高度,对读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有效地发挥了《文摘周刊》对读者“有用性”的特质。
“除法思维”:对所选稿件要做到心中有数,能在定稿之后,在除法之下,使稿件组合得到升华。在编稿上,运用好减法和综合优质媒体、补充情节的加法,同时标题制作上做到精心制作,对文章起点睛作用,即运用好除法。如2014年4月9日出版的《文摘周刊》第8版“人物·情感”版,头条标题,原标是《独子家庭等待的27天(肩标),我的骄傲在哪儿?(主)》,编辑从文中提炼出“失联的马航航班上,154名国人中1/3是80后,至今没有音讯”,用此作肩标,将本篇稿件从个体提升到群体,面加宽了,使文章更易引发读者对马航MH370航班失联消息牵动国人之心的共鸣,体现《文摘周刊》注重的一种“人文关怀情怀”。
2、增设“阅读”版强化高品质内容
以《文摘周刊》为例,内容的高品质主要表现在其“阅读”版面上。“阅读”版强调热点背后的人文性解读、学者专家的观点解析;历史题材的反思、国外社会制度的借鉴性;文坛大家、业界名流的新锐观点、美文;新书推介等。栏目设置有“新书热读”、“热点阅读”、“美文欣赏”、“新书橱窗”等。“阅读”版与一般的副刊文章不同在于,它的深刻性、个性化和实用性,具体表现在:
(1)挖掘新闻背后文化。强调对中华
文化与文明知识的普及,并结合当下,找出实用、鲜活的结合点。如《文摘周刊》2013年12月13日“阅读”版头条,以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孔子研究院时细看儒学书为新闻作以解读,通过中国史学会理事李振宏的著作《圣人箴言录——〈论语〉与中国文化》对《论语》与中国国民性格作出解读:“乐观豁达、自强不息”、“取验务实、注重实践”、“重义轻利、民风淳朴”、“忠君爱国、义重如山”,学术性解读有可读性、有深度和内涵。
(2)历史镜鉴。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历史性参照与借鉴。如2013年11月22日“阅读”版《“任盈盈购地”与土地流转问题》,由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報提出,要推动土地改革,给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那么,古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编辑通过电视剧《笑傲江湖》里的情节:任盈盈在恒山脚下购置“良田”三千亩,奉送给无色庵作为庵产,于是在所选稿件中提出了三个问题:1、明代允许土地买卖吗?2、任盈盈购地,算不算资本介入农村土地?3、失地农民将向何处去?将武侠小说里的故事与现实问题结合,解读明确、内容有趣、分析透彻,得到读者好评。
(3)新锐观点。对社会热点背后隐藏的哲学观点予以解读。如2014年4月25日《文摘周刊》“阅读”版稿件《船长逃生与“卡纳安德斯之板”》,从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事件中,船长因弃船逃生,置乘客于不顾的行为引出“卡纳安德斯之板”定律,并指出“紧急避险”不适用职责之人的观点。立场鲜明、观点实用。
(4)美文。文笔优美并有哲理,名家、大家之作,更加注重对人性的刻画、生活阅历的感悟,提出生活实用守则性的观点。如2014年6月13日“阅读”版的“美文欣赏”刊登的国画大家吴冠中的作品《父爱之舟》,在6月15日父亲节来临之际,以优美、动情的文字体现如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作者:《文摘周刊》报社编辑)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