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恺
不久前大火了一场的《花千骨》,首播期间网络点击率突破170亿,并以最高3.89%的收视率创多项中国电视剧周播记录。而且“走出去”到了韩国同样大受追捧,据说还将变成“韩剧”。在韩国人重拍前,中国网友也早已给韩国明星分配好了角色,长腿欧巴赵寅成、“九尾狐女友”申敏儿脱颖而出。这又是一个韩剧韩流“风过留痕”的例证。
像韩剧乃至美剧那样走出去、走向世界,也是中国诸多电视人所渴望的。事实上,他们更有自己的先行者“孙行者”悟空—1986版的《西游记》曾远销新、泰、韩等亚洲国家,成为最早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国产电视剧之一。此外,《还珠格格》也风靡过许多国家。由于她在韩剧故乡收视率太过火爆,一度让韩国3大电视台向中国电视剧发出封杀令。
不过,中国电视剧的出口量和影响力与美韩日等影视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所占份额尚小。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海外销售额仅占总量的5%左右,且售价不高,甚至“白菜价”,有时一整部的价格只相当于国内一集。近几年,输出水平逐步提升,如2011年,出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可是,同年韩国的这个数字则达到2.52亿美元。据2015年播出的《虎妈猫爸》的制片人黄澜所言,国内1万多集只有约200集能够顺利通过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出口。
中国已是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2012年产出峰值的1.7万集,也就是说,一位观众若每天看2集,需23年才能看完。而产量“屈”居老二的美国,年产量不过8000集左右,韩国则2000集上下。当年的中国电视“飞天”奖专设过一个“丰收奖”,门槛很低—凡年产量12集以上的电视台便可获奖!
中国首部电视剧是中国电视诞生后的第45天出生的,即1958年6月15日,比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播出晚了28年。这也是中国电视的首次直播。两年后,这部叫《一口菜饼子》的电视剧又“重播”过一回—原班人马在摄像机前照“原样”再重来一遍(因为尚未拥有可以保存影像的磁带等录像设备)一路走来,凭着不断探索学习借鉴,中国的电视剧从量到质,我们有目共睹,尽管也经常被其中的“伪”生活大损智商,被雷剧神剧大煞风景,被创造乏力大失信心。不少剧还把观众锻造成大胆“解读”、重新“编剧”的高手—算是观剧的另一类乐趣。好在中国电视剧整体上没有像球迷那样在心目中长期把不争气的“中国足球”与足球区分开。
而与中国足球一样,中国电视剧也肩负着“冲出亚洲”的使命,无论拓宽市场还是增强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中剧”(或华剧)还远未形成美剧、韩剧那样的“名牌效应”,观众群也往往是亚洲人或身居世界各地的华人。所以,说着斯瓦西里语、让坦桑尼亚人感受美好时代的“中国媳妇”会连锁起电视界内外的各种激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身兼文化使者与商业机器双重角色的电视剧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媒体,能显示社会发展进程,展示民族文化魅力,通过一系列影像的表达传达使国外观众形成对一个国家主体形象积极正面的印象和认识。所传播的信息和观念能否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也直接关系到国家话语权的强弱和影响力的大小。由此有专家指出,美剧(包括电影)所塑造的各种全球形象,既推广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也实现了经济利益。韩国同样如此,其海外宣传院一份题为《收看韩剧对韩国形象的影响》的报告中披露,收看韩剧的次数和数量与外国观众对韩国产生的善意联想、情绪和行动意图成正比,“可见韩剧的有效传播具有提升韩国国际形象的重大意义。”
与此相对照,专家和媒体就很担心登陆美国的《甄嬛传》的负能量。此前,《人民日报》刊文对比同样表现宫廷斗争主题的韩剧《大长今》:大长今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同样受到恶势力迫害,但她没有用“比坏”(指《甄嬛传》)的方式,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
不知是否可以说,“走出去”的《大长今》不光是韩剧的一个标杆,更帮我们向世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蕴涵与丰厚价值。而令人汗颜与尴尬的是,渗透在一些韩剧中的中华传统与美德,老祖宗留给后生代安身立命的做人智慧与处事学问,却“出口转内销”才再到我们面前。今后,咱们何不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