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桦
当东方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喀什老城时,老城顿时泛起金子一般的光泽。阿热亚路上花盆巴扎的阿热普·阿吉推开家门,开始把一摞摞花盆、陶罐、陶水壶依次高高低低地摆在门外的高台阶上。看着眼前的土陶,再抬头看看雕刻着民族花纹的新房子,阿热普·阿吉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30多岁的阿热普·阿吉出身于制陶世家,他是第五代传人。“我家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就住在这里。”5年前,他的家人跟生活在老城里的大多数居民一样,住在低矮黑暗、不通煤气和上下水的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条件差得很。厕所在屋顶上,没有水冲,只能在晚上没有人的时候用水桶提下来。”回想从前,阿热普·阿吉显得有些尴尬。
一个顺口溜形象地描述出喀什老城改造前的窘况:“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自来水墙上挂,大小便屋顶上,屋外脏乱差。”
喀什位于新疆西南部,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边疆重镇。它是古丝绸之路中国段南、北、中诸道在西端的汇聚点,和国外段的起点。喀什老城是在1000年前喀喇汗王朝迁都至此后形成的,因此被誉为“千年古城”。目前保存下来的老街区基本为17世纪前的街区形态,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
由于喀什老城建设时期很早,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加之这里的民居大多数是土木、砖木结构的建筑,不少已逾百年,甚至数百年。街巷纵横交错,最宽处约6米,最窄处不足1.5米。特别是喀什是国家地震局确定的地震高发区之一,危房情势日渐加剧。
2010年8月,《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项目方案》正式得到国家批复,确定从2010年起,要用5年时间完成老城区28个片区49083户、507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
老城改造的消息让阿热普·阿吉多年来对老房子安全的隐忧纾解了,然而新的担忧来了。我们的家会改成什么样?上百年来的居住、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传统巴扎会延续吗?
阿热亚路街道办委员艾比布拉·亚生说花盆巴扎作为最先试点改造的区域,当时最大的困难集中在如何让居民们理解政府的意图。“老城的改造是采用‘一对一设计’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旧如旧。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风貌和建筑肌理,尽最大可能保持居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这正是喀什老城区改造中的亮点之一。在修建、改建的同时,几万户人家竟然几乎没有重样的。
对此,阿热普·阿吉有着真切的体会。“光设计图纸就反反复复地改了十来次。” 有一次,设计人员把图纸给他看,他觉得客厅小了点,“只能放下两到三米的地毯,但是街上卖的地毯都是四到五米大小,他们立刻按照我的意愿进行了修改。直到最后我满意地按上手印,才开始施工。”
8个月后的一天,在阿热普·阿吉家矗立起一座崭新的雕梁画栋的土黄色二层小楼,卫生间、展品间、生产间、卧室、餐厅、小院,一应俱全。而院子外有一大片的空场和台阶专门辟来售卖陶器,这让阿热普·阿吉最初的担忧完全化解了。
那一天,阿热普·阿吉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哭了。那一刻,他想到了过世的爷爷,“要是他看到我们的新房子一定会高兴得跳起舞来。”
喀什有句俗语,“除了太阳和月亮,没有什么在巴扎上买不到的。”老城里巴扎多得数不清,布匹、粮油、地毯、花帽、铁器、银器、香料巴扎等等。沿袭了上千年的巴扎,就像无形的手塑造着喀什老城。它是伊斯兰教、古希腊罗马、印度、中原文化传递、交融的最好平台。
喀什老城改造后被评为5A级景区,游客越来越多。搬进新房的阿热普·阿吉的生意越来越好做。精明的他将楼下的两间房子布置成土陶展示厅,以便让客人们欣赏到新疆土陶的特殊工艺。凭着对市场的敏感和把握,阿热普·阿吉既坚守原始古朴的土陶器,又推出涂釉雕花的现代精品陶器。而他的收入也比从前每月的1000元翻了3到10倍。最近,他刚刚售出的一件大型精品陶器卖出了7000元的高价,“听说摆到了宾馆的客厅里。”这个憨厚的小伙子高兴得直搓手。
库木代尔瓦扎路,乐器巴扎—喀什艾沙汗维吾尔族乐器制造行里,摆满了不同规格、琳琅满目的热瓦普、都它尔、纳格拉鼓等新疆乐器和手工艺品。在通往二楼扶梯的拐角处,工匠师傅坐在一角正专心致志地制作着乐器。自治区民间艺术传承人库尔班江·阿布里米提兴致所致,操起热瓦普自弹自唱起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歌曲《怀念战友》。悠扬的琴声飘出店外,一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我们家族在这里制造、售卖乐器已经200多年了,我是第六代传人。”库尔班江·阿布里米提是一个热情健谈、追求潮流,很有想法的维吾尔族小伙子,20多岁就已经掌握了祖辈留下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乐器的制作方法。承袭乐器世家的基因,他对每种乐器的特质以及声音都有自己的深刻理解。“我会在顾客购买乐器之前,介绍相关乐器的背景,让他们通过乐器了解这个民族。”
他介绍说,比如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两根丝弦或钢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让人感受到哈萨克族游牧文化。
库尔班江·阿布里米提的乐器在喀什销售得实在好,很多来自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的外国游客和内地游客都喜欢到他的店里挑选心仪的乐器。但是库尔班江·阿布里米提并不满足这些。最近,在政府的建议下他开始有了一个大胆的做法—在淘宝网、阿里巴巴网上开店,“因为传统的销售方式客人只能到我的店里买乐器,这样不方便携带,而应用‘互联网+’后,一切就简单了。”他还打算为喜爱新疆民族乐器的爱好者在网上开办培训班,并免费送教学视频。“民间艺术传承人”的称号使他负有了不同常人的使命,库尔班江·阿布里米提不想辜负它。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他希望能抓住机遇,将维吾尔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同样有着库尔班江·阿布里米提一样梦想的,是花帽巴扎的手艺人麦麦日夏提·阿卜杜拉一家。“我是家里第四代传人,对花帽有感情,开这样一个花帽展示馆是我的梦想。我想让更多人了解维吾尔族花帽。”在他四周墙壁上悬挂着的上百种色彩斑斓、各式各样的花帽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花帽还标注出处、花纹的寓意。“你看,这是和田人戴的帽子,那里出产核桃,所以帽子的造型就像一个立起来的核桃。”说着,他将一直攥在手里的核桃放在花帽上,冲着客人嘿嘿笑着问“你看像不像?”购买花帽的客人们笑得不停地点头。一顶花帽虽然小,但是通过麦麦日夏提·阿卜杜拉的精心设计,传递出了新疆各个地区、各种文化的历史沉淀和传承。
现在的麦麦日夏提·阿卜杜拉已经花了10多万元用在宣传、推广花帽文化上。他的儿子巴卡吉·麦麦日夏提最近也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我想着以后还可以重点借助微信、网络进行推广。”
麦麦日夏提·阿卜杜拉认为维吾尔族花帽产业只有摆脱家庭作坊式的单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为此,父子俩专门成立了喀什市喀麦提维吾尔族花帽专业技术协会,吸收了十多位成员专门制作花帽。目前,父子俩又在着手制定更为系统规范的花帽制作流程,细化分工,让更多人就业。麦麦日夏提·阿卜杜拉说:“制作完成一顶花帽需要四道工序,每道工序能解决一个人就业。我现在就想着把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形成规模化团体化、统一制作。”
大规模“修旧如旧”的改造,只是给老城换了副“筋骨”,而巴扎,则保留下了喀什的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后,高度评价喀什老城改造: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对地震等灾害做了前瞻性的预防措施,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其经验值得推广。
行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犹如置身于民俗风情的生动画卷:老城人祖祖辈辈守业于此、繁衍生息于此。老人们靠着土墙弹着冬不拉晒着太阳,女人们穿着鲜艳的艾德莱斯绸裙绣着花帽,孩子们在巷道里追打着嬉笑着,叮当声、吆喝声、谈笑声此起彼落活脱脱一幅喀什的“清明上河图”,千年古城风韵依旧。
老城改造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有了归属感。纯朴厚道的阿热普·阿吉说他喜欢这里不单单是因为生意,让他最满足和安心的还有居住了几辈子的老邻居和牛羊肉店、烤包子店、杂货店、烤馕店等那些熟悉的店铺,每天弥漫着一股股香气的街道,以及艾提尕尔清真寺回响了600多年的呼唤声。
每过半个月,阿热普·阿吉就会推着三轮车到100米外的高台民居的制陶作坊,拉上整整一车花花绿绿的土陶。短短100米的路程,让他有种穿越古今的感觉。老城对面是闪烁着七彩灯光的摩天轮、东湖一带新潮的建筑、如水的车流。现代化带来的喧嚣与这里的泥墙高筑、苍凉朴拙的民居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震撼。现代文明的进程不可逆转地包裹着老城。但是,阿热普·阿吉内心并不可抗拒这里的变化。他和他家族的记忆与情感已世世代代与老城缠绕在一起了,守在这里,将新疆特有的土陶传播出去是他最大的心愿。
当有人问他“改造破坏了老城的古老居住方式,是对文化的破坏”的说法有什么看法时,他的脸上流露出疑惑和不解,“怎么会这样说呢,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得很,有我们在,老城就在。”阿热普·阿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