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谭
日本人重视“和”,有明显的“和”意识。日本的“和”是求存于全体之中,由相应的行动妥善地保持一体的“大和”的一种意识。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农耕狩猎式的生产方式,要求其成员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乡亲及同舟共济的谋生伙伴都必须友善相待,以和为贵。久而久之,在日本由这样的“和”意识又产生了“ウチ”、“ソト”意识、集团意识和恩惠意识等,这些意识深植于日本社会及其传统文化之中,使得日本人在人际交往时要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使之与自己周围的状况或交际对方相适应。因此,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日本人都会顾及别人的态度,这也为日语中的某些现象提供了依据。
一、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在秦汉时期日本人曾向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弥补本土文化的不足,从中国学会种植稻谷。在弥生时代,日本有了稻作文化,而种植水稻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协调。
日本是一个四周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的岛国,矿产资源贫乏,而且地处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饱受台风、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日本人只有团结起来,借助群体的力量,共同抵抗天灾。为了不拖累他人,受到他人的指责,这就要求个人与集体中的其他成员步调保持一致。所以他们总能意识到自己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是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自己与这个整体息息相关,同病相连。在日本的《教育诏书》中有一句话“万众一心的成就世代之美,此乃吾国体之精华”,可见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指向和紧密的团结的心。
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不同,出于对集团的归属感和依赖感,日本人形成了极强的纪律性,自觉遵守自己在集团的序列位置,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以维护集团的“和”,绝对忠诚于个人所属的集团,并且把个人的荣辱与集团中的荣辱并存。久而久之,日本社会形成各种行为准则,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些准则都是自发形成的,人们遵守的程度非常高,约束力非常强。一旦某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受到周围人的一致指责和唾弃,甚至连亲人也不例外。他们必须要求自己的价值在集体中得到认可,每个人都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们做错事产生别人坏的评价或者坏的影响时就会有羞耻感,这种羞耻感让自己无法承受时,他们会选择自杀,并且认为自杀是消除罪恶的最好办法。
二、恩惠意识
在“和”意识思想熏陶下长大的日本人处处“以和为贵”,在很多情况下尽管谈话内容并不是对方施惠所致,日本人还总是说“おかげさまで”,并常将“どうぞよろしく”挂在嘴上,以期望对方以后的关照。
日本人的报恩思想非常严重,接受一个人的恩惠是一件大事,因此日本人不喜欢随便接受恩惠而背上人情债,同样他们也尽量避免让别人背上人情债。即使自己并不一定从对方那里得到恩惠,但也作为得到恩惠对待,这是对对方的尊重,就像日本人在寒暄时经常会说“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相反,即便实际情况是自己向对方施恩,或者自己掌握有关对方的权利,但在语言上不能那样表达,否则就是对应尊敬的对方的失礼行为。日本人非常注意这种微妙的恩惠关系,在语言交际时尽量遵循这样的规则,做到保持交际中的关系平衡,在感谢他人的同时又不至于给他人带来麻烦。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对日本人的恩惠观有精辟的叙述:“要想使一个日本人感到痛苦非常容易,只要给他东西就可以。他会始终惦记这件事而痛苦不堪。”总之,日本人的言语活动中,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现象:重视对方施予的恩惠,而当自己施予对方恩惠时,则要顾及不给对方增加心理上的负担。
这样的恩惠意识事实上反映当今日本人的人际关系。日本人怕欠人家的,怕因此不知如何对待对方,怕距离太近了以后不好相处,怕打破以往的等距离均衡而难以相处,怕因此而影响与相关的其他人的关系。在一个集团中,为了人际关系的均衡,各人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人际关系
日本文化被称为“和”的文化。日本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即人际关系的调和,要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使之与自己周围的状况或交际对方相适应。因此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日本人都会非常顾及别人的态度。不仅如此,日本人对处理人际关系也异常用心,对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互对待的方法、程度、深浅远近异常的敏感。日本人一般都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言词,礼貌周到地应酬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将“对不起”、“抱歉”、“谢谢”之类的词语常挂嘴边,甚至让人感到腻烦。
对于日本社会,日本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提出“纵式社会”的概念,他指出不同于欧洲是“横向社会”的日本,在人际交往中看重的不是“资格”,而是“立场”,也就是日本更重视人所在的地域、所属的组织等类似框架的“立场”。例如日本人在与外人交际的时候,先告知对方自己是属于哪个组织或者单位,而这是对方首先需要了解的。也许仅仅是某大公司的一个司机,而对方听了公司的名字之后首先给予的是敬意,而不会先去考虑对方在那个公司里所处的地位。由于强调集团、组织的交际观念,自然就导致内外意识强,对不明身份的外部人员的态度是冷淡甚至是敌视的,而对内强调上下关系,上司和下属、前辈和新人的区别异常明。所以日本公司的“年功序列”制度才得以长久存在,并且到今天仍然是日本雇用体系的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传承,“和”成为日本的文化积淀,是日本文化的核心范畴,这种特有的“和”意识导致日本人不同于其他国家公民的一些行为。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伊恩·布鲁玛著,林铮顗译.面具下的日本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