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
2014年11月5日,在美国中期选举揭晓后的海军協会早餐会上,负责采办的国防部副部长肯德尔(Frank Kendall)对媒体表示,他对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提高“预算控制法案”规定的上限进而增加军事开支并不乐观。第二天,美国唯一能建造和维修航母的公司——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的CEO迈克·彼得斯(Mike Petters)表示,有两艘航母正在等着拨款,其中等待进行中期大修的“华盛顿号”航母在2015财年资金缺口为13亿美元,已开工建造的福特级第二艘航母“肯尼迪号”资金缺口为114.9亿美元。这两则消息难免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美国航母真的要过“紧日子”?
说到航母要过“紧日子”,不能不提到美国国会之前要求美国海军维持11艘航母的法案。简单说,根据一艘航母“8个月的海外部署+16个月的展开和海上训练+6个月的人员培训+6个月的维修”的周期分配计算(其间还有一艘航母要进行为期4年的中期大修),美国海军只有维持11艘航母,才能确保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三个方向上随时有一艘航母处在作战部署状态。现在的问题是,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如不能提高2011年由两党共同通过的《预算控制法案》所设定的财政开支上限,维持11艘航母规模的目标很可能就因为没钱而难以兑现。一边是覆盖275个国会选区、分布在44个州的1200多家航母配套企业的员工就业,一边是不情愿把满足社会需要的资金用于建造昂贵的航母、涉及到2016年总统大选的“中间选民”,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2013年12月出版的美国《海军协会会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可能为共和党将要面对的难题提供了一个答案。在这篇题为《加强舰船工业》的文章中,总结了“冷战”结束后近20年来美、英政府协助舰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在涉及到航母的案例中,作者分析了美国海军最后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布什号”拉长建造周期的案例。按原计划,“布什号”航母应该安排在“里根号”航母建造7年后开建,但经过相关智库的评估,考虑到7年的空档期会造成人力资源流失和设备资源荒废的风险,于是建议将“布什号”航母开工时间提前两年,并将整个工期延长为8年。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有利于造船企业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避免了出现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流失后再培养、再建设的高成本的后果(如维护一个船厂的干船坞和相关设备可能花费上万美元,但要不花这笔钱维护,再重新起用时,可能要花上亿美元)。
当然,共和党掌控国会后,是否会采用上述“小步快走”的方式维持海军11艘航母的规模,最终可能还要等到2015年10月1日美国新财年开启时才能有答案。但是上述方式却隐含了舰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5个要素: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建造节奏、企业均衡发展和持续投资(订货)。看一个国家舰船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看它是否能造航母,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能将上述5个“要素”,合理地融入到企业层面制定的发展规划、项目管理层面的机制和海军采购层面的推动实施。
文章写到这儿,我想说的是,最近常常有朋友问我中国建造航母的问题。而我会告诉他们,最近我分别见到了改建“辽宁号”航母的中船重工的原总工程师和负责军工的副总经理,在交谈中我们根本没提“航母”两个字。说得最多的,是企业“非船产品”和“非军工产品”所能提供的现金流。因为中国已经过了用建造一艘航母来彰显“国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