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爱华
对于《清明上河图》,过去我们是单凭表象去认识它:街景市容、繁忙的市井商贸、商业运输等。但其实张择端绘制此图时是别有用意,他是在劝诫宋徽宗关注社会危机和军事防卫。在苏州叶绣服饰刺绣文化研究中心为我们1:1“还原”的《清明上河图》中,近距离观察,跟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的步伐,走入“繁荣”的背后。
国画的针线分解
在国画中,毛笔具有勾、皴、擦、点、染的不同舞姿,但对于绣娘来说,却是一针一线精细入微的来回穿梭,心、眼、手三者达致统一敏捷的步伐,才能逐步呈现艺术品的风貌。苏州叶绣服饰刺绣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人——郑叶青为我们介绍道:“一个具有多年经验的绣娘完成一幅《清明上河图》,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因为郑叶青始终坚持手工绣制所有作品,机器无法绣出“手工”的细致与灵气。
刺绣艺术画,需要经过画稿设计、刺样、手工印花、绷板、绕线、刺绣、装裱多个步骤。而选择适合的绣娘也非常关键。因此,郑叶青把色彩与性格结合,只要绣娘与她交谈三分钟,她就能准确地委派适合的作品给绣娘。如:性格活泼者,适合色彩艳丽的《花开富贵》;文静敏锐者,适合细致长卷的《清明上河图》。郑叶青从小就生长于苏绣发源地——苏州东渚镇,从前以“刺绣”为生,如今以“刺绣”为业,近距离观察、触摸她的《清明上河图》,记者更能感受到画中浮现的生命与回忆。此时回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独到见解,或许你会更感觉到难能可贵。
“繁荣”的背后
余辉经过8年时间对《清明上河图》深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梳理,近期于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的“艺术史研究工作坊”公开他的研究发现:从表面上看,整个《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繁荣的街景市容、繁忙的市井商贸、商业运输等,但在这背后揭示出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
创作时间考证 崇宁年间
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绘画时间说法比较多,而余辉下有6项时间证据可以判定这幅图画的具体时间从6个证据把时间锁定在1104年到1105年之间,羊肉的价格、焚毁旧党人的墨迹,私粮漕运、服饰、发式、铸大钱,这几件事情在一个时间段里同时出现的只有崇宁年间。
证据之1:根据学者谢巍考证,记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的著录书的作者向宗回,死于政和七年(1117年),这应该是《清明上河图》绘制的下限时间,不可能晚于政和七年。
证据之2:明代李东阳在《清明上河图》卷尾跋文说这个图绘于政和(1110年)以前,根据卷首徽宗瘦金书和双龙小印,说瘦金书有五个字,这一定是《清明上河图》。还有双龙小印。而宋徽宗还有两方印,叫政和、宣和,如果没有盖政和与宣和这两个印,说明这张画是在政和年以前画的,也就是说在1110年以前画的,我们的下限又往前提、精确些了。如果盖双龙小印,没有盖政和印,应该在政和年之前。
证据之3:服装的流行特点,时代感比较强的时装往往都是女性穿的。北宋崇宁年间之前的时尚是长褙子,长外套。北宋初期在苏州瑞光塔观音菩萨像,就是穿及地长外套。到了南宋,衣服变得很瘦很窄,而且还加长了点,在此之前的宣和年间,女士也是穿短款,但是瘦身。那时候的妇女还有一个新的习惯,发型叫盘福龙,发髻大而扁,说明当时的社会节奏也加快了,妇女们中午睡个午觉起来之后一般不再梳妆了,把发髻梳得高一点、扁一点,起来之后不需要重新再梳妆,所以叫“便眠觉”,这个是当时流行的,我们在这《清明上河图》就会看到。里面的妇女发髻梳得比较高,而且比较扁,这个是在崇宁年间发生的事情。
证据之4:里面出现的串车,前面有毛驴拉,后面有人在推,前面还有人在拉,上面覆盖了苫布,苫布上面还写了字,这应该是屏风上面的,从屏风上撕下来,首先是这个字也不值钱,北宋时期的文物市场相当繁荣的,这反映的问题是写字的人出事了,朝廷的新旧党争,旧党输了,退出朝廷,宋徽宗登基之后在崇宁初年最后下定决心不再用旧党的人,要求官员和百姓如果家里有苏轼、黄庭坚这些人的字或者他们写的书,一定要焚毁。这车拉的字,里面估计是他们写的一些书,拉到城外去焚毁,因为开封城里火禁是非常严的,不能随便用火的,晚上要用火要跟官员申请的,层层上报。所以拉到外围去,他们是在出城的路上,这个事情是具有唯一性的,这是崇宁年间发生的,崇宁初年,大概崇宁二年。
证据之5:市场上使用的崇宁年间铸造的大钱。正常的钱,一串是5个一组,一直把整个前背铺满了,如果是小铜钱的比例跟大铜钱相比差很多,这就是崇宁年间的铜钱,一个是四公分的,一个是两公分多,这铸的是大钱。因为这个时候出现通货膨胀。
证据之6:羊肉价格。北宋物价是直线往上升,余辉根据文献查出来的北宋都城里的羊肉价格,一直查到南宋初期。当时一斤还要卖60个铜钱。这个价格出现恰恰也是在崇宁年间初期。100文多一点是作为广告价、促销价,或者比较差的羊肉,羊肉好坏之差价格是相差一倍的,开封不同等级羊肉的标价也相差一倍,这里的价格很显然是正常价格的促销价。60文一斤的羊肉价格出现过好多次,说不准是哪一次。可它就是这一次。
绘画目的 危机警戒
张择端要借《清明上河图》做一件大事情,反映汴京内外的诸多社会问题,甚至有的还跟国家的危机有关系。过去谈到《清明上河图》,无一例外都谈到里面的汴河和漕运,谈到运输许多粮食,从江南运粮食到汴京。里面出现大量的私粮,这是粮贩子在吆喝,叫这些苦力们把粮食包五个一堆码起来,在北宋初期,特别是宋太宗初期,开封一定要把粮食把控住,就是要有足够的官粮,防止粮价上涨。《清明上河图》中的粮食是私家的买卖,政府已经失去掌控了,画家很敏锐把这个细节画出来,粮食运输很发达,物流通畅,其实这里面隐藏着危机。
社会管理失控造成船桥相撞,过去说这里商业贸易很发达,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这两个纤夫是船桥相撞的直接责任人,他们把纤绳一直拉桥跟前,是拉上人发现才赶紧放下桅杆,按理在前面应该设有警示牌,纤夫拉纤拉到的时候应该止步,应该放下桅杆,没有人管这些事情,再看这个桥上面,占道经营很严重,造成交通堵塞,在当时就因为占道经营,消防人员无法通行,眼睁睁看着远处的火可以扑灭的没法去扑,造成危机,官员在里面也占道,坐轿的是文官,骑马的是武将,在桥面上相遇了,谁也不让谁,手下的护卫个个都张牙舞爪的,这时候显得特别精神,狐假虎威的。船和桥要相撞,桥面上还有人在争道,这是立体交叉的矛盾,形成社会矛盾。
城防缺失,城门口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士兵在看守,你看,这个骆驼,我们都视为是域外的象征,来自域外的骆驼,他们就要扬长而去了,没人把守,所以金军攻打开封的时候,轻而易举拿下之后,马上就能找到宋徽宗。这并非“太平盛世”的表现。还有人在卖官盐,但没人买,因为北宋私盐很猖獗,而且官盐税太高了,所以老百姓都去买私盐。过去有说这是卖弓箭的地方,北宋的弓箭都是管制的,连主导竹片都不能卖的,官员立马就把你带走了,这是属于管制的东西,不能卖的。因为清明节来了,要喝清明酒,出行前要检查一下武器,到时候遇到土匪拉不开(弓)就麻烦了,这个时候他们显得特别忠于职守,这个画家带了讽刺的意味。
当时在清明节里面出现很多事情,但没有画戏剧、斗鸡、秋千还有各种演奏的喜庆场面,是因为张择端怕冲淡这幅画的主题,他集中要表现的是当时的社会问题。张择端的创作动因是处于对朝廷社稷的牵挂,以屈谏的方式劝诫宋徽宗关注社会危机和军事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