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天才大脑的秘诀

2015-09-10 07:22
大自然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可塑性脑细胞人脑

3岁未满的孩子应在游戏中掌握基本的运动能力,因此,小孩在大人面前背诵诗书并非必须。

激发大脑的三个阶段

近年来,为了给孩子入学争取竞争优势,不少家长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钢琴、外语、绘画等。的确,不少神童能够发挥天才的才能不单是有天生的资质而且与成长环境也有极大的关系。问题是,许多父母并不知道什么年龄让孩子学习最为合适,所以往往收效甚微。据实验心理学或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获知,有些学习内容如果超过某个年龄的接受范围,那么即使学习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对于作曲家和演奏家来说,掌握绝对音感至关重要,即一听到乐器的声音就能分辨正确的音程(两个相邻音符间的高低之差)。对此父母有必要在孩子七岁之前,让他们接受听音训练。以音乐神童莫扎特为例,父亲在教他4岁的姐姐弹钢琴时发现,年仅3岁的莫扎特在一旁侧耳倾听,由此引起了父亲的注意,自那时起,父亲就对莫扎特进行有意识的音乐培养。

我们知道,历史上早熟的作曲家除了莫扎特外,还有亨德尔、门德尔松、圣桑等等。为什么作曲家早熟的多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听觉与嗅觉、味觉一样,是人类最原始的功能。而听觉神经很多是与感情中枢相连,音乐往往与情感合为一体,这样人们对于听到的音乐的记忆就像人类感受到的母爱那样,能永远保存下来。

遗憾的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原始听觉,而把与感情相分离的视觉作为主要的感觉器官。所以,要从小有意识地加强听觉培养,具有天赋的人才才不会湮灭掉天生的绝对音感。而一般成人和普通人是难以具有此种才能的。例如莫扎特7岁时就能敏锐地察觉到有的琴音比自己的琴音低八度。另一方面,若要提高音乐能力,环境也十分重要。出色的音乐家、作曲家大都出自音乐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熏陶。

其次,外语学习欲要达到同国外人同样的听说水平,错过了7~10岁期间的语言训练,就为时已晚了。研究人员指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看、走、说话能力并非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通过到3岁之前自身的体验而获得的。

初生的婴儿因眼疾用眼罩遮住的情状,如果发生在2岁半到3岁那个期间,即使眼病治愈也会变成严重的弱视。这意味着,出生之后的婴儿如果没有视力训练,结果就很有可能失去在此后一生中眼睛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机能。再如在印度深山里由狼哺育的少女,即使回归人类社会,再怎么训练也始终不能与人类同样的行走,且几乎不会说话的事例进一步验证了行走和语言是从后天实践得来的。

如果从大脑机能的发达来看这些事例,人获得某些能力有其各自学习的适当时期,最重要的时期是3岁、7岁、15岁,因为在这三个阶段大脑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变化。

3岁是完成以视觉区为主的脑的基础部分的时期,掌握手脚的控制,形成声音或视觉的认识,以及发音的基本能力。

7岁完成了以语言区为主的脑的整体系统。掌握了跑、跳等一系列动作,会话技巧,空间认识,以及初步的逻辑思维。

15岁在大脑皮层额叶联合区完成了依赖激素部分的发育。掌握了人际交往能力,对异性的兴趣,以及性行为等。

成长中获得能力

人脑的“能力开放”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为了揭开这个谜,关于人脑的发育是必要的基本知识。

众所周知,刚一出生的婴儿,手足等已是完全成形的状态。但是那时的大脑还处在未成熟的阶段,神经细胞的分裂已然结束,但是构成神经网络的细胞或神经纤维的有髓化,大体上要到将近10岁才可完成。即人脑与其他动物相比较,人脑完成发育的过程较长。

专家称,人类胎儿的脑重量在受精后4个月只有20~30克,但是从5个月左右起加速成长,出生时已为400克左右。尽管出生后细胞的数量不变,但是通过支撑神经纤维或神经细胞的发育,半年后的大脑大小和重量约增重2倍。之后,大脑继续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其后减慢。直到4岁时,成长几乎达到了成人脑重量的95%。在7~10岁时,小孩脑几乎与成人脑重量相同。这样看来,人脑可以说是在还未发育成熟时出生,在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获得各种能力。

在恰当的时间段来完成基础能力

那么在发育中,脑细胞的微状态是如何变化的呢?首先,脑细胞的数量并非朝着发育的目的单纯地增加。在胎儿期,脑细胞的数量迎来了最大的峰值,但是临婴儿出生前,却出现近半数死亡的现象。

何以在胎儿末期引起脑细胞大规模的死亡呢?专家认为,大概是在有效制造复杂大脑时,与其精密构造最小限度必要的量,不如预先制造多余一点,采取刷掉不必要部分的方式是最有利于婴儿的。而且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出生后突触的发育中会再度发生(所谓突触是连接神经细胞的接头部分,是构筑神经网络不可缺少的存在)。

在调查大脑皮层17区(第一次视觉区)中突触密度变化时发现,出生时为平均每立方厘米2400亿个;出生后2~8月,密度会急剧地增加约5600亿个。其后,17区的体积几乎不变,但是突触密度减小,最终只剩过去的一半。有报告指出,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调查整个大脑皮质,特别是额叶的突触发育中,在3~8岁达到峰值,其后减少。

人类大脑制造了复杂的神经回路,但是制造什么样的回路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有些地方要通过由成长阶段或环境的刺激逐渐地改变。脑细胞的死亡或突触的整理是为了有效地造就大脑的新结构,也是脑长期进化创造出的一种战略。而且脑的基本部分整理、合并到3岁基本完成,高级进化在7~10岁完成。为此,像“语言能力”“绝对音感”对脑的结构本身有很深关系,或许不在适当的年龄前掌握,就不会见效也未可知。

脑的可塑性还在

那么,一旦成年,大脑就完全失去了可塑性吗?有专家认为,成人后,大脑应该还保留着那样的能力。为了证实,日本实验室招募了成年志愿者接受L与R识别的特别训练。具体做法是让志愿者反复听五名英语本地人念Live与Rive,Light与Right等组合的272个单词的发音,调查能否区别。其结果显示,成人经过反复训练,能够识别近9成的单词。当然这不是说志愿者在听觉上瞬间就达到了英语本地人的水平,但是反映出这种识别的能力仍然还在。即脑的可塑性童年时代最高,但成年后也不完全等于零。

据专家解释,脑的可塑性不是在神经中,而是存在于联系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上。首先,信号经过某突触输入时,如果接受的神经细胞兴奋,则那个突触中的信号变得更容易传递。与此同时,神经细胞的纤维也会长得更长。反之,如果长时间没有输入信号,接收的神经细胞结合则会变弱,神经也会萎缩。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成为再构造神经网络的指令。再者,一般的信息传递是一次性的,但是像这种信息传递后还长期保存其影响,则称之为突触的长期增强。据此,如果信号传递到接收的细胞,与此同时那个细胞的受体部分打开,钙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如果钙离子增多,则依赖于细胞内钙的磷酸酶被激活,就提高了细胞的活性,自然就提升了信号的传递率。

这样的机制即使成年后也未完全失去,主司逻辑思维的额叶或主司记忆的海马等直到生命最后,仍能继续保持较高的可塑性。所谓大脑越用越不会老化的说法,从脑的可塑性机制来看有一定道理,要激活脑细胞,积极获取信息的环境因素也十分重要。当然,俗话所说的脑子越用越灵,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步入中年后,这种可塑性会明显地衰退。

可塑性与智力开发

大脑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解释开发智力对孩子们十分重要。但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即是否肯定了社会上出现的早期教育热呢?对此,大脑生理学家的考虑还是十分谨慎。他们认为,的确,这样的研究成果表明早教对改善实际的教育体系起作用。例如,3岁未满的孩子应在游戏中掌握基本的运动能力。因此,如果此时让孩子在大人面前朗读诗书很有可能剥夺了他们人生最难得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人们应该弄清楚真正适合各种能力开发的年龄是多大。不过,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还未能对此做出明确的回答。

综上所述,大脑保留了多大岁数都有可塑性的通道,只要人们具有勇于向未知挑战的精神,相信会给更多人留出变聪明的机会。随着控制脑神经营养因子的开发,则会进一步增加这种开发的机会,或许到那时,人人都有一个天才大脑也未可知。

猜你喜欢
可塑性脑细胞人脑
为大鼠移植人脑细胞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甲基苯丙胺改变成瘾小鼠突触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饰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超声刺激小鼠伏隔核后c-Fos蛋白及结构可塑性改变的实验
脑细胞消失记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让人脑洞大开的智能建筑
转GDNF基因的BMSCs移植对大鼠脑出血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