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李晓亮
早晨,第一缕阳光从窗外爬进你的小屋,你睁开惺忪的睡眼,洗簌完毕,一个造型时尚的水杯开始闪烁、响铃,提醒你喝水,并告诉你,这次你的身体需要喝多少水;当你正在办公室兴奋地敲击着键盘,你的水杯开始提醒你要喝多少毫升的水了;如果你每天的运动仅限于打扫卫生,如果你不易流汗,你的水杯会提醒你,只用摄入多少毫升水;如果你是个运动爱好者,如果你易流汗,你的水杯会提醒你,要比别人多摄入多少水……
这就是让麦开更为人所知的Cuptime智能水杯。
Cuptime在2013年登陆点名时间,作为麦开在智能硬件上一次全新的尝试,Cuptime在规定时间内众筹了近 140 万元,2014年全年销售量11万台,获得天使湾创投500万元的首轮投资。这说明,这个看上去很极客的产品获得了用户和投资方两方的认可。
麦开的团队,从最初的三个人,到现在的四十人,创业三年不到,产品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估值8000万元,开发了运动追踪器,上市两款智能体重秤,从因运动追踪器决定做智能手环,到放弃智能手环,再到完成Cuptime,这样的成绩虽不算华丽,但让我们欣喜。这一路,麦开做错了不少事,也幸运地做对了一些事。
从胎死腹中开始
麦开2012年起步,用半年时间上市了第一款产品运动追踪器,卖得不错,之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发智能手环,做了半年多,我们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投入了半年的人力物力精力,结果却是胎死腹中,不是我们不看好智能手环,而是当时的我们不能去做。
首先,我们进入的时机并不好。做智能手环的已经太多了,圈内关于手环的讨论也已经泛滥成灾。按中国市场的惯例,一个东西被人们普遍看好,引发疯狂讨论,说明这个东西的泡沫比较大,竞争较为激烈。作为一个初创企业,我们没有经验、技术优势,更没有大企业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做支撑,去和别人杀个你死我活。
其次,如果一个产品虽然竞争激烈,但仍有可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赢得用户,让用户持续使用,那也是值得尝试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当时,国内外运动追踪器、手环等智能产品都面临了同一个问题,用户粘性很低。相当一部分用户用两天就不用了,但这并不仅仅是产品的用户体验问题,一些国外产品在用户体验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准。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这些产品“反人类”。
人有天然的惰性,想运动的人很多,能坚持下来的却很少,运动追踪器、手环根本留不住用户,这对硬件产品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其实,智能硬件的用户粘性,并不完全由产品功能来决定。未来,如果智能手环的市占率达到一定程度,是很有前景的。就像微信,如果我们身边只有很少的人在用,那么微信的火爆程度一定不会像今天这样。周围太多人在用,形成一种用户习惯,也就让微信逐渐演变为一个通用工具。
很多智能硬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市场还没有被培养起来。除了功能属性,很多流行产品还要有一个重要性质——社交。这又回到了最初的话题,一个基数巨大的用户人群。显然,现在的智能硬件并不拥有这个广泛的用户群。但我们坚信一点,人有天然的惰性,一切解放劳动力的产品人类都会去尝试,并逐渐普及,最终形成常态,这也才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我们因为不“反人类”选择放弃智能手环,却也因此坚持智能硬件,未来确实不会存在智能硬件,因为所有东西都将是智能的。
别去质疑一只拥有智能的水杯
对智能硬件来说,创意并不是主导,用户需求才是关键。当你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用户需求点,并将其实现,因为大家都没见过,所以美其名曰“创意”,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种“创意”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人们一忙起来,常会“忘记”各种“小事”,洗手、让眼睛休息、久坐后适当运动,当然,还有喝水。这些事虽是小事,但却严重关乎我们的健康。大家不是忘记,而是没有养成习惯,这也让都市人亚健康状态频繁出现。我们能不能做一款智能水杯,根据人体的需水状态提醒人们喝水,以保证身体健康?
于是我们开始着手进行,但发现,定时提醒并不科学,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身体对水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给每个人规定统一的时间去喝水,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比之前的运动追踪器、手环更“反人类”。
要让用户有所需求,我们就想进行每个人饮水计划的“私人定制”。我们根据影响人对水需求的各种元素,体重、周围环境、不同活动量、是否易流汗体质等,做出一种算法,算出每个人什么时候需要喝水,需要喝多少水。
我们承认,这样的算法并不能保证100%的精准,之前我们也陷入这样的迷思,追求极度精确。但跳出这个固定思维来看,人每天喝1500ml水,和喝1800ml的水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Cuptime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养成喝水的习惯,并且科学摄入,保证人健康的饮水量和饮水方式。
这也是我们之后要一直追求的东西,致力于构建关注人体健康的智能产品体系。像我们在Cuptime之后推出的体重秤等产品,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产品出来后,很多人在问,有人会去用这样一个产品吗?我们认为,会。原因其实前面已经说过,因为人自身的惰性,加上大家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这样一个水杯,饮水科学,省事,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喝水。试想一下,当智能时代来临,任何东西都是智能的,你还会去质疑一只带有智能的水杯吗?Cuptime是个仅限于现在的极客产品。这个市场大吗?喝水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哪怕有1%的人看上了这个水杯,那都是个庞大的市场。
报废率依然很高
产品设计出来了,但在工序上能否实现?这可能是很多智能硬件公司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很多智能硬件厂商频繁跳票的原因之一。
我们挑选的合作工厂,本就是健康医疗行业中有一定资历的,他们生产包括血压计、呼吸机这些比Cuptime复杂得多的产品。而且我们之前的运动追踪器也是和他们合作,双方很熟悉,能在工作中及时沟通。
但最开始接近40%的实际报废率,还是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判。Cuptime第一批量产,我们下了一万台的订单。这个数字,是麦开团队通过点名时间上众筹的数据,和一些第三方渠道的需求加在一起得来的。起初,团队内部判断一万台会有1500到2000个产品报废,但绝没有想到会达到40%。
后来我们分析,导致如此高报废率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技术层面。
由于Cuptime采用了超声波塑料焊接,简单说,就是通过摩擦生热,进行衔接。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东西——超声线,它在高度上哪怕有仅仅0.1mm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产品的失败:薄了可能衔接不牢靠,厚了可能让两种材料间出现落差。要想将产品做到完美,就必须不断地尝试,也就必然导致报废率的增高,这就是量的牺牲。但为了产品能更禁得住考验,我们必须一点点慢慢地试。
制作Cuptime时,需要慢慢试验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让水杯判断你是在喝水,还是在将水倒掉,以此正确计算出你下次需要的饮水量。以前没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我们就只能一次次不断试验,不断更改算法。试产时,10件Cuptime只有1个能算合格,其它的都是残次品。但我们对这样的试错心甘情愿,我们愿意用更大精力的投入和高报废率,换回过硬的产品质量。
其次,同一款产品,在和工厂配合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一个过渡的磨合期,即使是十分熟悉的合作者。一款产品,代工厂做得越多越久,产品才可能更完美。在第一批的一万台量产后,麦开向工厂下了第二批三万台的新订单。我确信,这次的报废率一定比上次低不少。
专注产品,才能借力打力
很多人说,我们这样的产品,技术门槛不高,一个四十人的小团队能做,大公司必然也能做,而且随时能把我们这种小鱼小虾吃掉。但从商业竞争的角度说,如果一个新产品能有较强的品牌快速进入,对这个新兴的市场、行业而言,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大品牌的产品即使是在模仿,影响力也非同凡响,他们以及其他品牌的进入,无疑会将这个行业的蛋糕做大,将这个市场的用户基数拔高,那麦开就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抓取用户。
就像现在的智能水杯,假如只有50万用户的市场,但如果苹果现在也做智能水杯,这个市场就可能达到5000万,即使麦开的市占率仅10%,那也比当初占有80%以上市场时的用户多。我们正是要借其他品牌的力量,壮大自己。
而且,其他公司做什么,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专注自己的产品,更快地更新换代,以保持产品优势,保持粉丝对产品的新鲜感,以及对我们的关注度。
就像我们在2014年12月发布的新产品here,说实在的,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把它归类为什么。它的长相是一款智能秤,可以测体重、体脂率等,但这仅仅是它很次要的功能,here最大的特点是主动感知和无感互联。它会主动感知人的存在、活动,不需要任何操作,甚至不用App,你要做的就是站上去,here会主动帮你链接各种数据,并上传云端,彻底改变以前“一掏二划三输入”的糟糕用户体验。它还可以和智能水杯、智能手环等一系列智能产品链接,只要你带着手环等智能产品站在here旁边,它就会自动将你每天喝水、运动、生活的数据上传云端,然后进行计算,给你的健康生活给出建议。我们觉得,主动感知和无感互联是未来智能硬件应具有的两项必要属性,here就是要干掉手机,干掉App,让App不再是智能体验的障碍,我们希望未来硬件即App,场景即App。
这就是我们对产品的态度,我们预计人们未来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需求,我们帮他们想到了,产品出来后,他们觉得超棒,这才是我们这个团队觉得最刺激,最有意思的地方。即使我们的猜测错了,也不重要,我们想过,我们试验过,错误在引导我们走向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