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演进推动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和稳态城镇化

2015-09-10 07:22刘洪银
理论导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民工

摘要:稳态式城镇化需要协同推进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发现,产业演进、农民工就业转型和城镇化稳态之间存在协同统一性,产业升级不会必然造成农民工失业。协同推进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构建基于主体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DLM治理机制,即以大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机制、以利益公平分配为导向的动力机制、以交互影响为主体的动态学习机制。为提高协同治理成效,应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展前置性技能培训,完善城市经营管理体系和农民工工资发放制度再设计等。

关键词:产业演进;稳态城镇化;农民工;就业转型;协同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2-007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产城融合视阈下稳步城镇化与进城农民就业转型协同机制研究”(13AJY008);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国际协同创新支撑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研究”(14ZLZLZF00065)。

作者简介:刘洪银(1968-),男,山东昌邑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经济学、农村城镇化。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快速城镇化道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房地产业开发超前于工业化发展,出现“鬼城”“空城”等城镇化病。事实表明,缺乏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城镇化需要产城互促和产城融合,需要从“大跃进”式城镇化向稳态式城镇化转变。城镇化稳态转变需要产业转型升级,城镇产业升级与进城农民工就业状况息息相关。传统产业中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作转换频繁,劳动条件简陋,工资收入水平低下且欠薪现象严重,劳动权益普遍受到侵害。进城农民工就业质量状况抑制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也影响城镇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城镇农民就业转型和稳步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推动。

学界对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关系尤其是城镇化对产业发展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观点包括:城市化发展会促进产业分工及重组,促进现代产业要素集聚(Michael等,2012)。[1]城镇化通过影响科技创新活动间接地推进产业结构(Carlino等,2007;Kolko,2010),[2][3]能够推动工业发展向集约经济和创新经济转变(辜胜阻等,2012a),[4]推动产业(包括县域产业)升级(王振华,2014)。[5]中国将进入城镇化主导的工业化发展中期(毛丰付等,2012)。[6]但如果城镇化发展脱离产业演进规律而快速推进将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刘航等,2014)。[7]产业演进对城镇化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学者主要关注房地产过度开发而导致“空城”现象(朱中一,2011;辜胜阻等,2012b)。[8]

本研究采用理论推演方法,从产业发展视角研究进城农民工就业质量和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系,探索城镇产业升级、城镇化质量提升和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协同推进路子,为消除城镇化病提供理论依据。

一、产业演进是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的推动力

1产业升级是一个技术扩散和新型产业形成的过程。产业升级和劳动力技能提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形成是一个产业技术研发、转化和扩散的过程。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最初以企业形式进入市场,新型技术的高利润引致其他市场主体对专利权的有偿使用甚至模仿,产业技术得以扩散。产业技术从扩散到新型产业形成也是一个不确定性过程,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影响产业的顺利升级。

2劳动力知识技能提升是一个习得演进过程。知识技能提升是一个习得演进过程,短期内具有上升刚性,中长期内则具有一定弹性。源于人力资源的生物性和时效性,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受年龄和投资结构影响。青少年时期人力资本投资效率高,中老年后投资效率衰减;所学知识技能有市场需求并能够得到及时应用,人力资本将得到固化,否则,人力资本时效性会随时间衰减。“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技能水平和结构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人力资本投资效率高。但源于人力资本的资产专用性,农民工知识技能培训必须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脱离产业需求的预先技能培训和储备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风险。产业技术演进为进城农民工知识技能培训确定了方向和领域。

3产业升级与进城农民工知识技能提升具有协同性。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性和劳动力知识技能获取的习得性显示两者具有协同性。两者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干预: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扩散,确立技术专利市场交易规则;同时政府规划和组织农民工培训。政府根据产业技术需求,确立中长期内农民工培训专业目录和财政预算,并根据产业市场需求,逐年调整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协同推进产业升级与进城农民工培训。

总之,技术推动的产业演进是农民工就业转型的推动力,产业演进的作用效应受劳动技能约束。

二、产业演进与稳态城镇化的关联互动

1稳态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城镇化稳态即协同推进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城镇化达到城市功能完善、居民安居乐业的稳步发展状态,实现城镇化质量和速度的统一。稳态城镇化有助于产业升级转型。城镇化不但集聚了产业升级所需要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稳步城鎮化吸纳和集聚产业技术进步所依赖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尤其高端人才的集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子女教育、家属工作安排、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等。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政策以及医疗水平、医疗便利、医疗保障等是吸引高端人才流动集聚的重要因素。这些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既是城镇工业化发展积累的结果,也依赖于人口城镇化集聚。稳步城镇化满足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条件,城市公共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吸纳科技人才集聚,科技成果的生成、转化和扩散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演进产生了更强的人口集聚能力,城镇化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2产业演进推进城镇化趋向稳态。城市兼具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第一功能,生活功能从属于生产功能。生产功能體现于城市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生活功能体现在居民居住和生活文化娱乐服务等。城市吸纳力源于城市兼具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产业发展为城市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劳动力就业获得了城市生存收入。宜居功能吸纳外来人口城市集聚,城市定居引导农业转移劳动力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产业发展以及劳动力就业成为城市居住生活消费的收入来源。产业演进以及劳动力就业转型转变城市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城镇化稳态。产业演进推进城镇化稳态流图见图1。

如图1所示,产业演进从四个方向推进稳态城镇化。第一,产业演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了外来人口(如农民工)就业质量。一方面,产业技术进步减轻了体力劳动强度,增加了劳动就业的体面性,劳动者职业满意度会提高,工作岗位的稳定性提高。另一方面,产业技术进步引导劳动者技能培训,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第二,产业演进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减少了城市空间的占用,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率;第三,产业演进通过低碳节能技术的使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增强了城市宜居功能。不但如此,产业升级后产业利润增加,部分增加的利润以财政收入方式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业和外来人口社会保障,提高了宜居功能;第四,产业演进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直接推进了城镇化稳态。根据城市产业需求结构变化,政府引导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抑制房地产业产能扩张和超前发展,限制两高一低产业规模,鼓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劳动力就业质量,完善城市生产生活功能,以此推进城镇化稳态。

三、产业演进、就业转型与稳态城镇化协同治理机制

1治理主体。协同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主体作用,需要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的联姻。其中,市场手段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行政手段则通过制度安排(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维护市场秩序,调整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协同治理主体包括主动主体和被动主体。主动主体为中央和城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市民化政策,从宏观视角引导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被动主体为产业企业、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在法规政策等既定规则约束下自主决策。对被动主体而言,政府的制度安排界定了其行为的边界,被动主体只能在制度框架内进行经济活动。而主动主体承担经济调控责任,主导经济运行方向,应主动地干预市场缺陷。

2协同治理机制构建。产业演进和城镇化稳态协同治理需要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入手构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治理政策。

“一个核心”即以政策调整产业供求结构为核心,如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抑制房地产业抢滩城镇;如图1产业演进推进城镇化稳态流图

区域政策重构区域产业布局,借助物流体系影响产品市场空间。“三个基本点”即以土地政策调整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分配,以劳动法规界定企业与劳动者收益边界,以市民化政策调整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利益分配。“一个核心”目标是价值创造,“三个基本点”目标是价值分配和收益调节。

围绕“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构建DLM协同治理机制,如图2所示。DLM协同治理机制即决策机制(Decision)、学习机制(Learning making)、动力机制(Motivation making)。

如图2所示,DLM协同治理模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机制: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学习机制。三个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学习机制是信息获取实现科学决策的手段,决策机制通过信息搜集、

图2产业演进与城镇化稳态协同治理机制信息比较和选择确定目标任务,动力机制为任务实施和目标达成提供驱动力。学习机制为决策机制提供信息,目标任务达成既是决策的导向,也是动力产生的源泉。第二部分为两类主体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中央和地方、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城市居民、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间的贝叶斯学习。这个学习方式是行为科学意义上的学习,即对方行为信息的获取和自身行为的改变。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两者真实信息的来源不能通过预测揣摩,只能通过行为观察获取和分析信息进行判断决策。由于政府和市场主体都是有限理性人,政策目标达成需要根据政策实施效果也就是被动主体对政策作用的行为反应进行多次政策修正,两类主体间的博弈也就反复发生。这就形成了动态贝叶斯博弈。第三部分为目标确定。确定政策目标是DLM治理机制设定的基础。政策目标是协同治理机制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确定后才能进行政策决策,目标达成的期望产生行为激励。DLM模型三个部分构成有机统一的协同治理机制。

3DLM模型运行。(1)功能定位与目标选择。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实现产城功能互补。产城功能是以生产功能为主导的生产功能与生活居住功能的统一,不同层级城镇产城功能定位不同,目标选择不同。小城镇和县级市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发挥产业的就业吸纳功能。产业发展以资本积累和就业创造为目标,以地方财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地级市以现代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公共服务业发展,完善城市生产、生活和社会功能。地级市产城发展以生产与生活功能融合为目标,以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就业转型带动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直辖市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周边城市群形成辐射带动的产业布局。直辖市政府引导产城资源应由虹吸效应向外溢效应转变,产城功能需要一定疏解,以带动城市群或经济带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

(2)以大数据统计分析进行科学决策。产城政策制定不应受利益集团游说影响,构建科学决策机制就要搜集能够反映客观现实的信息,运用科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城市化政策等的制定都需要从宏观经济指标或典型案例分析中发现政策着力点,政策经济数据需要对目标群体进行全国普查或抽样调查,案例选择与分析也从大范围调查中确定其代表性问题。

(3)以利益的公平分配生成持久动力。动力机制产生于主体对利益获取的预期,利益的实现会强化这个动机。主体间利益的公平分配能够生成持久动力机制。产业政策需要调整企业经营成本和收入,增大利润空间,产生激励效果。市民化政策需要在不改变原有居民收益情况下,增加外来人口如农民工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外来人口的就业状态,才能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和居住生活。土地政策应调整地方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之间的收益分配,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农民才有积极性参与城镇化进程。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农民宅基地及其附属住房可以流转交易,农民能够将土地财产变现,增强进城生活的经济能力。

(4)以交互影响进行动态持续学习。 政府决策和行政能力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个文化碰撞、交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政策修正需要评判政策的实施成效,有的放矢地修改政策条款。行为观察、行为模仿和行为改变需要构建交互影响持续学习机制,如地方政府需要学习领会中央政府的政策精神,制定配套性政策;企业经营者需要把握市场信息,确定企业经营战略;进城农民工需要学习城市文明,通过与城市居民融合居住、参与社区活动等修正自身行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稳态式城镇化既需要产城融合发展,更需要产业演进与就业质量提升。产业升级是一个技术扩散过程,而技能提升是一个习得演进过程,产业演进与就业增进具有协同性。稳态式城镇化通过高端人才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产业演进通过劳动生产率提升推动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农民工就业转型推动城镇化趋向稳态,三者之间存在协同性和统一性。协同推进产业演进、就业转型与城镇化稳态需要构建以中央和城市政府为主动主体,以产业企业、外来人口为被动主体的DLM治理机制,即基于主体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以大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机制、以利益公平分配为导向的动力机制、以交互影响为主体的动态学习机制。为提高协同治理成效,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城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城镇新兴产业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受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约束,成果转化率低。第一,取消省及以下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审批,将成果转让处置权下放到科研团队甚至个人,由其自主决定成果转化时机和转化方式。简化国家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手续,将基础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2014年武汉市出台了“汉十条”新政,首次下放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限。科技部门可借鉴武汉市经验,适时向全国范围推广。第二,提高科技人才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率。将科研团队或职务发明人分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比率提高到70%以上直至100%。第三,政策允许科技人才“带职创业”。日本等国家允许在职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我国政策应允许高校、科研机构从事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才(俗称“双肩挑”)经单位批准后,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创办合办企业并持有股份。

2开展前置性技能培训,协同推进产业演进与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第一,城市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未来5-10年劳动力需求的技能结构,制定劳动力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分为通用性技能和专业化技能。通用性技能是具有普适性的基本技能,而专业化技能是所在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所急需掌握的技能。以产业需要为导向的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培训转化效率,调动进城农民工参训积极性。第二,持续加大进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近几年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城市财政收入减少,但农民工技能培训属于民生之需,财政支出结构应持续倾斜。

3完善城市经营管理体系,实现产城高层次融合。稳态式城镇化需要加强城市经营管理,完善城市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第一,建立产城融合发展动态评价体系,利用统计数据定期评价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状况,确定下期产城融合发展改革方向和领域。第二,加快城市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促进产城高层次融合。财政担保和贴息产业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融资,以新兴产业培育促进产城高层次融合发展。第三,以共享理念吸纳集聚高层次人才,促进城市教育医疗等服务质量。中小城市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从周边大城市吸纳高层次人才,提高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4开展工资发放制度再设计和劳动监督检查,杜绝发生农民工欠薪问题。每到年关,农民工欠薪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欠薪顽疾屡治不愈,关键在于农民工工资发放制度和法律缺陷。第一,构建地方政府、承建单位和包工头农民工工资发放连带责任制度。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项目层层转包、层层拖欠工资行为屡禁不止。政府相关部门应将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单位纳入诚信体系不良记录,在项目承接、贷款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各级转包和承包单位承担农民工工资发放连带责任。第二,加强劳动监查和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开工前严格检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情况,未及时结清农民工工资和未足额缴纳保证金的施工单位不予发放开工许可证。第三,追究拖欠农民工工资单位主要负责人刑事责任,将欠薪行为与非法侵占和盗窃财物等罪行同等入刑。

参考文献:

[1]Michaels Q Rauch F, Redding SJ. Urbanization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2, 127 (2):535-586.

[2]Gerald A. Carlino , Satyajit Chatterjee, Robert M. Hunt. Urban density and the rate of inven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7, 61 (3): 389-419.

[3]Kolko J. Urbanization, agglomeration, and co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4]辜胜阻,刘江日. 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J].人口研究,2012,(3).

[5]王振华. 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D].沈阳农业大学,2014.

[6]毛丰付,潘加顺.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

[7]刘航,孙早. 城镇化动因扭曲与制造业产能过剩[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

[8]辜胜阻,杨威.反思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五种偏向[J].中国人口科学,2012,(3).

【责任编辑:孙巍】

猜你喜欢
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农民工当副镇长选好也要用好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以前觉得没必要,现在希望常态化 体检在农民工中越来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