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相萌
2015年是阿根廷的选举年,先后举行大小各类选举18场,共计选举产生24名国家参议员和130名国家众议员,22个省级行政单位长官、各省议员和数百名市长。轰轰烈烈的选战持续数月,而这一幕大戏的高潮正是总统选举。
在11月22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在首轮投票排名第二的反对党联盟——“变革联盟”候选人、共和国方案党领袖马克里,以51.4%的得票率逆袭执政的正义党—胜利阵线(简称“胜利阵线”)候选人肖利,当选总统。马克里将于12月10日宣誓就职。
马克里的胜选终结了自2003年上台的中左翼政党胜利阵线的执政周期。该阵线曾成功带领阿走出2001年经济社会危机。共和国方案党上台也打破了阿根廷政坛两大传统政党——正义党和激进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完成了从“偏安一隅的地方豪强”向“具有全国影响的主要政党”的重大转变。选举年各派政治力量的互动和此次选举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阿根廷的政治生态。
当前阿根廷政党政治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 竞选联盟超越传统政党,成为政治生活的主角
在2015年的选举中,胜利阵线以正义党部分派系为核心组建竞选和执政联盟的形式被其他在野党纷纷效仿,因为这种联盟形式已连续三次赢得大选。共和国方案党、激进党和公民联盟及部分中小党派,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组成近年来最大的反对党联盟—— “变革联盟”。正义党异见派领袖马萨领导的创新阵线与德拉索塔领导的科尔多瓦团结阵线组建“新替代阵线”参选。社会党、进步阵线、工人党、共产党等也联合参选。在地方选举中,“变革联盟”和“新替代阵线”还在多个省份结盟,通过交换支持的方式有效避免反对派选票的分流,成功在包括全国前五大选区在内的十个省份赢得执政地位。在2015年举行的各类选举中,几乎难以看到某政党独立参选的情况,竞选联盟已取代政党成为阿根廷政治生活的主要力量。
二、 领袖魅力超越政党影响,“政党政治个人化”成为常态
阿根廷政坛强人政治色彩浓厚,政党领袖在党内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党内其他干部尊崇领袖权威,大多数选民在投票中也唯领袖马首是瞻,忽视政党政策取向和候选人执政能力,导致阿政党前途常系于领袖一身。在共和国方案党内,马克里指定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布市)市长候选人拉雷塔顺利当选,而赢得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布省)省长的比达尔此前在政坛几无建树,但因有马克里的力挺在竞选中支持率一路飙升,成功打破正义党在布省连续执政28年的神话。在胜利阵线内,克里斯蒂娜总统亲自选定了总统候选人和布省省长候选人,其余有意参选的人士敢怒不敢言,大选败选后不少党内人士公然幸灾乐祸。在激进党内,也正是党主席桑斯力排众议,做出来与共和国方案党结盟的决定。
三、 “左强右不弱”,阿根廷政坛各派力量对比持续变化
2003年以来,以胜利阵线为代表的左翼政治力量在阿根廷政坛占据明显优势。因成功带领阿走出经济社会危机,利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周期,大幅提高社会补贴,胜利阵线顺利实现两次连任,2011年大选中克里斯蒂娜54%的得票率更是创下了阿选举历史记录。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民众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诉求也相应提升,日渐表现出对政府部分经济社会政策不满,但政府却未抓住时机及时做出调整。在此背景下,共和国方案党与代表大农牧业者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传统政党激进党结为同盟,在承诺延续各项社会福利的前提下高举变革大旗,在阿经济发达地区获得大量支持。在大选第二轮中,胜利阵线得票领先的14个省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变革联盟”获胜的10个选区GDP总量均位列全国前12位。以激进党和共和国方案党为代表的右翼力量在经历十年蛰伏后,再次站在阿根廷政治舞台的中心。胜利阵线虽然败选,但在参院议席过半,仍为议会第一大党,在众院也为第一大少数党,对阿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仍举足轻重。综合看,胜利阵线和“变革联盟”呈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之势。
阿根廷政党政治特点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 正义党—胜利阵线长年执政,传统政党日渐式微
2001年,阿根廷爆发经济社会危机,民众将对政府的不满投射到以正义党为代表的传统政党上,导致传统政党影响力骤减。2003年,基什内尔以正义党内部分派别为核心,组建政党联盟正义党—胜利阵线,依托正义党遍布全国的政党网络和基层组织,不断扩大其影响。正义党—胜利阵线一度在全国三分之二省份执政,并且在议会两院均占多数席位。经过几次选举下来,其他政党充分意识到,无论哪个政党几无独立击败胜利阵线的可能。各党在2015年的选举中终于抛弃意识形态差异,组成最广泛的同盟。尤其是在总统选举中,个人民望颇高的共和国方案党领袖马克里利用传统政党激进党在全国相对完善的政党网络,将其影响力由布市及其周边成功扩大至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一举赢得总统职位。激进党也在无法推出本党强力候选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该党在全国各地基层组织的价值,继2001年后再次成为参政党。
二、政党建制缺失,强人政治突出,使政党沦为候选人的选举机器
2001年经济社会危机以来,阿民众对传统政党失去信心,各大政党也在危机冲击下失去了加强党建的动力,党建能力有所弱化。多数政党或中央领导机构形同虚设,或无地方基层组织,政党逐渐发展成为团结在某一个体周围的以竞选为目的的小团体,使政党发展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政党组织缺位的情况下,克里斯蒂娜、马克里、马萨等有极强个人魅力和一定执政能力的领袖,利用其富有感染力的言论、实实在在的执政成绩,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也使其个人形象“符号化”并最终成为超越政党的存在。加之,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推波助澜,将胜利阵线、共和国方案党和创新阵线等分别称作“基什内尔派”、“马克里派”和“马萨派”,大众化传媒在加深民众对政党领袖印象的同时,大幅削弱了政党的存在感。
三、 民心在“求稳”与“求变”中“求好”,“中间道路”成为必然选择
对不深究政治的普通民众而言,“左右之争”不过是政治家的说辞,其政策能否切实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才是核心关切。本次大选第二轮投票中,双方得票率仅差3个百分点,右翼政治力量并未在选举中取得明显优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表明,尽管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困境,但胜利阵线执政多年取得的成绩,尤其是社会政策,仍得到近半数民众的认可;另一方面表明,民众对“变革”的期待选择性很强,即要求更加重视民生,而非如媒体那样一味要求改变。胜利阵线在连续执政12年后失利,是因为在过去几年经济发展不彰,致使通胀高企、就业困难、治安恶化,民众生活水平降低。正因此,马克里在竞选中不断修正激进变革主张,不厌其烦地强调将重视民生,承诺维护国家现有发展成就,最终吸引了多数游离的中间选票。
未来阿根廷政党政治走向
一、 “变革联盟”内外挑战不少
从国内看,该联盟在国会参众两院均处劣势,“弱府强院”的政治格局将对新政府形成极大掣肘,府院之争将贯穿本届任期。联盟内各成员党意识形态各异,政策立场不一,能否维持党内团结难以预料。共和国方案党缺乏全国执政经验,干部储备有限,执政能力存疑。新政府在财力有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情况下,短期内扭转阿根廷经济颓势,并维持社会投入绝非易事。从国际看,恢复同美欧传统关系、解决“秃鹫基金”债务问题、稳妥处理同本地区主要国家关系等也会路途坎坷。
二、胜利阵线重建任务艰巨,党内或再次出现派系分裂
在克里斯蒂娜退出政治舞台中心、肖利因败选失去党内威信的情况下,胜利阵线,乃至正义党本身面临领袖缺失的困境。正义党内部,以基什内尔家族为核心的中央派与以肖利为代表的地方派关系历来不睦,大选失利可能激化矛盾。未来如何协调党内各派利益、维持党内团结成为正义党重整旗鼓的第一要务。胜利阵线议员来自各个派系,在失去绝对领袖的情况下,各派代表能否在议会中形成合力,是否会出现部分议员转向正义党异见派、甚至倒戈他党的情况,难以预料。
三、民众对新兴力量走上政治舞台充满期待
在本次大选中,有媒体称,参加大选的候选人均是“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产物”,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在阿根廷政界或商界崭露头角。此次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候选人更多自2005年就已在政坛打拼,少有新面孔。相当多民众对此感到厌倦,参与政治热情不高,本次大选第二轮76%的投票率创历史新低。近年来,除由基什内尔夫妇之子马克希姆领导的胜利阵线青年组织——坎波拉外,各党青年组织成长均陷停滞。而坎波拉的青年干部也多为技术官僚,缺乏政治家的魄力和视野,在基什内尔家族日渐式微的情况下,能否继续辉煌难以预料。在大选首轮中,曾长期担任技术性官员的正义党异见派中青年领袖马萨得票率超过两成,成为阿根廷政坛的“第三极”。民众期待能涌现一批像马萨一样的中青年政治家,为阿根廷政坛带来新气象。
阿根廷当前政治生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拉美地区左翼执政国家普遍特点
自20世纪末起,拉美左翼强势崛起,先后在地区超过半数国家取得政权。十多年来,拉美左翼政府执政取得明显成效,呈现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中产阶级扩大的特点。但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地区多数左翼国家经济增长失速,社会不满持续上升,普遍陷入执政困境。胜利阵线在阿大选中败北反映了拉美左翼当前遇到的普遍问题:一是政府未及时进行经济结构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执政党自身建设薄弱,过分倚重领袖个人威望,缺少能够实现政权平稳过渡的接班人梯队。三是右翼媒体在拉美传媒中占主导地位,抹黑、唱衰、抨击左翼政府之声不绝于耳,在民众中形成负面影响。阿根廷胜利阵线下台对拉美地区“左强右弱”格局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由此会使这种格局带来逆转,值得观察。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拉美局)
(责任编辑:魏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