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文
2015年1月31日,以“责任、创新、奉献”为主题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32岁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云霁以第一顺位荣获2014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陈云霁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小时候父亲经常讲科学家的故事激励他努力学习,引导他从小热爱科学。与此同时,父亲还善于使用诱导的教育方法,他从书店买来科普书籍《十万个为什么》,然后特意告诉儿子,现在你年龄还小看不懂,只能把书收藏着,等待长大以后你才能看。
父亲的巧妙做法,让陈云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经常偷偷将《十万个为什么》找出来捧着聚精会神地看。由于看书的时候精力高度集中,阅读之后书中的内容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他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会废寝忘食。
除了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父亲对他的功课抓得很紧。还在小学三年级,陈云霁就将全部小学数学课程学习完毕,经过几次跳级,9岁的时候小学毕业,他已经把初中数学课程学完,并考取南昌市第十中学少年班。
进入初中后陈云霁知道,只有考取好的大学,才能实现自己的科学家梦想。因此,哪怕年龄很小,他也不用老师催促,自己会争分夺秒地学习。每当劳累的时候,他会适当地看几分钟漫画,让脑筋在漫画的幽默中得到休息。14岁那年跳级提前参加高考,陈云霁的数学考得很好,顺利从南昌市第十中学少年班,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进入大学三年级上学期,虽然陈云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比较模糊,可是他已经开始寻找事情做。陈云霁依次去敲计算机系实验室的门,询问是否接收本科生。他不断敲开很多门,竟然没有人需要。当时陈云霁只有17岁,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强,即使遭到失败他也认为没有什么可怕的,毕竟自己还很年轻,还有许多奋斗的机会。
没有找到事情做,陈云霁就继续去敲门。当他将计算机系所有实验室的门敲完,教《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周学海教授所在的实验室终于收取他。尽管陈云霁只是给老师和师兄打杂,不过研发工作让他感觉到,做有实际意义的工程,又是为国产化做贡献,是非常快乐的事。
在实验室打杂的第二年,听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研制国产处理器龙芯1号,陈云霁格外希望能去读研究生,他认为如果能加入国产处理器的研发团队,是无比光荣的事情,应该极力争取异常宝贵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陈云霁如愿以偿,来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跟随胡伟武研究员硕士、博士连读,成为国产处理器龙芯研发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在读硕士、博士期间,他们已经研发出龙芯1号、2号。博士毕业后,陈云霁留在龙芯小组,在组长胡伟武的指导下进行龙芯3号的总体设计。
和龙芯1号、2号相比之下,龙芯3号有明显的区别,已经从单核发展到多核,任务和性能要求大幅度提升,陈云霁和同事专心致志地看了很多论文,想方设法地进行寻找,也找不到现成的解决措施,最后他们只能亲自摸索。
在绞尽脑汁后,陈云霁提出建议,采用65纳米先进工艺设计。根据他的构思,龙芯小组经历许多周折,终于研发出龙芯3号,标志着我国在关键器件及其核心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龙芯3号有单核、4核、16核三个产品,最终将实现对内峰值每秒1000亿次的计算速度,产品既能够用于桌面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也可以用于IP核授权。
从事国产处理器的研发工作10多年,陈云霁先后负责或参与多款龙芯处理器的设计,在学术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首届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人才奖,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奖,他还作为负责人带领科研团队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和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的称号。
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时陈云霁觉得:“从事学术很枯燥,兴趣是最大的支撑,需要有兴趣的驱动,才能发现他人没有认识到的东西,做成别人难得做到的事情,从而成为学术领先者。学会给枯燥的科学研究增添趣味,把研究当作美好的享受,工作起來自然会干劲十足。”
(图/廖新生 编辑/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