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黄良健
G36的弹匣座、扳机组都是独立的部件,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的扳机组来实现不同的发射模式,也可以更换弹匣座来适应不同的弹匣,随枪配件丰富,诸如快速装弹器之类的附件一应俱全,这放在今天依然是十分“引领潮流”的设计。此外,G36上十分重视瞄准镜的使用,出厂时候就配有瞄准镜,而不再配备机械瞄准具,虽然当年的瞄准镜并不完美,还有一定的问题,但有这个理念在大约20年前都已经考虑到了,可见HK眼光独到。
最难能可贵的是,G36将悬挂枪机和塑料镶钢机匣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一个理论上十分完美的布局:易加工、重量轻、受力好。这无疑是G36全枪设计上最为闪亮的手笔,即使是放在今天,G36的机匣设计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在当年欧洲各国设计的、深受AR18影响的一批枪械中,G36无疑是最具革命性的枪械之一,虽然他看起来并不怎么出众。当然,HK在当年能设计出这样一个内在(射击)和外在(附件)上都十分“高大上”的名枪,和德国良好的工业基础也是分不开的。
其实很早以前就一直有传言说G36存在精度问题,这次G36曝出大新闻后,立马有人对自己的G36K做了实验,然后把结果发到了火器博客上。
实验者在46米的距离上对自己的G36K进行测试:先进行第一组10发射击,记录下精度后在全自动模式下打空4个弹匣,再进行第二组10发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两组散布基本没有区别。这样的结果和前文“爆炸性的测试结果”大相径庭,在TFB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也更加深了笔者对前文测试结果的怀疑。
最让笔者吃惊的是,有人居然土豪到把自己的G36给解剖了,把照片发到了火器博客上,这组照片十分珍贵,说明两个现象。第一,G36的枪管节套居然直接安装在了塑料上面,而没有和塑料内部的钢骨架进行联接,这点让笔者颇为吃惊,因为将节套和钢骨架固定联接是一个增加整体强度、刚度的好办法,但不知为何设计精良的G36却没有这样做,也许是对自己的塑料太自信了吧,这样枪管很容易受到塑料热胀冷缩的影响而发生零点漂移。第二,G36的做工确实很好,根本找不到机加工的刀痕,镀层也十分均匀。
尽管国防部已经狠狠地痛批了G36,但是这件事情前后仍然有着许多疑点:国防军真的要等到20年后,在这个德国选举将近的时候才去翻G36的旧账吗?如果G36真的那么不堪,即使是HK串通了国防军的情报部门来封锁负面新闻,为何不见同样使用G36的挪威和西班牙部队出来指责呢?前文说到HK伪造了国防军的认证印章,而国防军全然不知,这点也颇有疑问,德军的认证部门不会笨到算不清自己认证了多少支枪。因为装备到部队的G36数量是一定的,对比之下就能发现国防军自己认证的数目和总数不符,唯一合理性的解释就是认证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了HK一马。而事情败露后,迅速放出消息,声称自己被蒙骗了,虽然有失职之嫌,但远比纵容HK的渎职结果好得多。
当然,远在万里之外,笔者也只能根据透漏出来的消息来判断,此刻萦绕在笔者脑中的并不是G36,而是43年前的1972年慕尼黑人质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以色列运动员全部被残忍杀害,德国警方表现出的是完全的业余。但事后德国警方却埋怨是自己的武器不合适,并且马上让著名的瓦尔特公司的MPK/ MPL退役,换上了HK公司的MP5冲锋枪,此举让人怀疑。
再联系到如今,事情的真相扑朔迷离,无论是HK的自辩,还是国防部的调查,都颇有可疑之处,在选举将近之时,曝出这样的丑闻,国防部则摆出“十分吃惊——义正辞严”的态度,更加剧了大家对国防部和HK在唱双簧的猜测,然而事情的背后会不会也像当年一样有一只幕后的黑手在推波助澜呢?
按照目前的态势,G36十有八九不死也要脱层皮了,国防部长已经发话要换掉G36,但是,换谁呢?
火器博客上的留言也很有意思,有网友猜测HK会被罚巨款,然后用罚的钱去买HK416(已经有了G38的编号),反正G36已经用了20年,是时候尝尝鲜了。这样的段子或许搞笑,但却反映了一个现象:变的是G36,不变的是HK的利益。作为德国人的骄傲,HK有着相当强的民族自豪感,90年代中期HK由于经营不善曾短暂性地被BAE收购过,但后来迅速被德国人买了回来。作为彻彻底底的德国本土企业,再加上德国政府对“重回娘胎”的HK格外照顾——早在2010年的G27项目竞标的时候,HK417在G27竞争中因为精度不合格而退出,连决赛都没进,于是德国直接砍了G27项目,而后重新立项并直接和HK签了合同,这就是G28。尽管曝出了如此的负面新闻,但笔者仍然认为,HK是倒不了的,至于是做新版本的G36,还是换HK416,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不久后会出现一个让HK和国防部双方满意、而让外界吃惊的新说法也未可知,这出戏在笔者看来很精彩,也希望以后的过程会更加精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