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德日战俘的劳动改造

2015-09-10 07:22孙越
看世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内务战俘卢布

孙越

1945年5月,卫国战争结束,苏联收容了239万德国战俘。同年8月9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等地,9月结束战斗,将近60万日本关东军又成为苏军阶下囚。战后,苏联推行战俘强制劳动改造,将德日战俘,像本国的刑事犯和政治犯一样,送进古拉格群岛强制服苦役。

1939年,苏联和德国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共同出兵打击波兰,当年便有大批波兰战俘被押解至苏联境内,1939年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之下,成立战俘强制拘押人员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直接管理战俘。1941年6月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规定被拘押在古拉格,或不在古拉格的战俘,都应参加苏联工农生产劳动。该决议附件还规定了战俘参加苏联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具体领域、场所及其收入所得等管理条款。

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德军战俘人数陡增,内务人民委员部首次为劳改营战俘布置劳动任务。德国投降之后,总局进一步明确了战俘被强劳的必要性,指出战俘必须用在工业和建筑业领域所付出的劳动,补偿参与侵略战争给苏联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此外,还明确规定了战俘劳动的保障机制,如每天劳动8小时,加班不得超过2小时,每月休息4天等。战俘劳有所得,每月15-25卢布,少于苏联收入低下的工人,但是高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职工。在矿山作业的战俘,井下作业人员每月收入为100卢布,井上作业为50卢布。

1943年10月9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利特维诺夫在致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信中明确说,苏联要求德国用战俘的人力资源和火炮技术与生产,补偿发动战争对苏联造成的损失。但是直到1944年10月,英美盟国内部对苏联要求争议不断。1945年克里米亚会议,盟国虽然讨论了苏联对德索赔条件,即苏联要求战后10年内,每年应确保苏联得到“500万具有不同娴熟技能的德国工人(包括技术高度熟练的干部)”,但最终将之搁置,直到1945年8月也未予通过。

苏联索赔计划落空后,斯大林亲自批准将外国战俘纳入苏联强劳制度体系,变相解决了苏联的对德索赔。

由于苏联战后实际控制民主德国,便将大批德国技术专家押解至苏联的劳改营从事科研和生产。战后,苏联各地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多隐秘的劳改营,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演化成一座座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的秘密城市,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德国专家协助苏联做军工项目研发的场所。这些秘密城市,日后成为苏联重要的军工科研和生产基地。当年在这些无名小城工作的战俘,生活条件优于其他劳改营的囚徒,但受到更严格的管制,有人甚至终身不能离开禁地。

还有,凡是二战期间经由苏联军队“解放”的中东欧国家,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在那里侨居和定居的德裔居民,都被作为战俘和强制拘留人员押送苏联劳改营强劳。苏联还将上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的德国居民强行拘押至苏联战俘集中营。

1946年2月,日本战俘开始从中国和朝鲜被押解回苏联强劳,全苏战俘集中营的人数达到222.8万,其中欧洲战场的战俘有164.5万人,日军战俘有58.3万人,总人数已经超过了战前和战时被关进苏联古拉格集中营的正在接受强劳的本国刑事犯和政治犯,这些人仅有170多万。

在战争结束前后的若干年里,乌克兰煤矿开采者54%是劳改营的德国战俘。那时,苏联除了地方小规模的热力工业体系,以及内务人民委员部自有设施之外,所有煤矿的开掘及相关工程,均由劳改营战俘完成。

猜你喜欢
内务战俘卢布
“豆腐块”成长记
什么是战俘?(答读者问)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以哈有望交换战俘
朝鲜战争交换战俘的真实场面
我是干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