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每浏览新闻,都感觉自己是在看辩论,一场关于“泡沫”与“寒冬”的辩论。
一方的声音认为资本正在进入寒冬,中国互联网的三座大山——百度、阿里、腾讯都相继合上了招聘大门。烧钱从不手软的BAT,眼下却纷纷偃旗息鼓,停止招人,大有要收缩业务准备过冬的意思。
另一方则认为,资本泡沫正在被“吹大”。到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5.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仍高于年初设定的12%的增速目标,整体货币的投放环境仍然是宽松的。
似乎没有越辩越明的真理,只有越发看不清的乱象,我们最终掉落到了观点的深井之中,被各种意见绑架。
如果我们腾空俯瞰,或者俯身细观,资本为何如此纠结,倒也能理清一二。
从宏观来看,日前央行以MLF方式向11家央行注入1100亿元的流动性资金;中国版QE也在朋友圈里刷屏,这可能会释放高达几万亿元流动性资金;在10月23日霜降前选择“双降”,当二十四节气进入冬季时放出利好。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将相当一部分热钱引向投资者,资本并不会放弃寻找好项目。尽管经济放缓,投资者会变得谨慎;但资金增加,投资机会反倒增多。在我们面前的,仍是少见的货币宽松大牛市,泡沫依然存在。
而那些细琐的“寒冬”里的“哀嚎”,只要侧耳倾听,就会发现声音要么来自初创企业,要么来自互联网企业。
前阵子的创业浪潮太热,但凡有点创意,再穿上“互联网+”的马甲,就能轻轻松松圈到钱。而真正能在2015年上市的,称得上创业有成的企业,十根手指一遍就能数完。赔了钱的投资者自然要开始捂紧钱袋,谨慎投资。初创企业圈和互联网企业们喊缺钱,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是一个行业的因果,并非是全行业的困境。
所谓的“创业资本寒冬”,不过是投资人对“创业潮”的一次集体纠偏,对喧嚣的初创企业一次优胜劣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仍是未来5年的主旋律,但是如果还是以前那种玩法——广播种,炒“互联网+”概念,把初创公司市值抬高,击鼓传花给下一位接棒者——愿意接盘的傻子们会越来越少,这种玩法显然是玩不下去了。当当网、拉手网、1号店网、凡客网、人人网等,他们都有过傲人的每周用户增长率(当然,很多是因为烧钱补贴的原因),市值越做越大,但是模式并不成功,不知搭进了多少天使投资人。
令人目眩的泡沫过后,主流投资机构在未来的投资节奏会慢下来,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企业。对真正好的创业项目并没有太大影响,反而因为资金更加专注,使得真正创新的项目得到更加充分的资源扶持。
红杉资本的沈南鹏有个观点很玩味:“红杉的世界里没有‘冬天’,优秀的企业常常藏在所谓的冬天。”
寒冰之下,依然有鱼群游过。